对我们的教育应该有自信

对我们的教育应该有自信

——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

W020131218383301438909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 本报记者 高海涛 摄

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似乎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高:中小学生如何减负、大学自主招生、高考英语分值降低、出国留学热依然不减……举凡涉及诸如此类的话题,每每成为舆论热点。不改大家有意见,改一些、想做一些探索,大家还是有意见。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教育?中外高等教育的真实差距如何?什么是人民期盼的“更好的教育”?带着一系列问题,文汇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吴启迪认为:

中国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民群众“有学上”的矛盾已经初步解决,但“上好学”的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需求和我们教育的提供能力不适应不匹配的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对此,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有心理准备。

教育是百年大计,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改革是必须的,但哪怕是微小的改革,也要考虑到可能对教育和民族国家未来的影响,防止被某些浮躁情绪牵着鼻子走。

对我国大学与国外优秀大学存在的差距,应当予以客观理性的看待。回顾中国的大学教育,100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历史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继承。

目前职业教育很多人不愿去读。没有将职业教育做到足够吸引人有我们教育的问题,但政府也应该并且可以在政策引导上有所作为。

吴启迪是“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获得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任同济大学校长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经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巨大变化。近年来,她仍一直在为中国教育改革鼓与呼。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