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批评教育的声音,需要进行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分析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教育批评的声音较多。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教育无疑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您对我们目前教育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看的?
吴启迪:我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能是比较乐观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建设得比较齐全了。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并实现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成功推进,带动了全国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更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色;终身教育的理念正在形成,办学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大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目前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达到4%。尤其结合上海的情况来看,更是如此。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准是比较高的,上海学生PISA测试已第二次名列“全球第一”。
那为什么人们对教育还会有那么多意见呢?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的教育规模虽然“大”了,但还不够“强”,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均衡化科学化,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矛盾已经初步解决,但“上好学”的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需求和我们教育的提供能力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对此,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有心理准备。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也是谋划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者:我们也感到,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的情况,高考及高教改革、中小学教改等话题,每每成为舆论热点。不改大家有意见,改一些、想做一些探索,大家还是有意见。您觉得问题在哪里?
吴启迪:教育问题大家都很关注,议论多,而且容易被炒作。原因是复杂的。比如对独生子女,家庭期望值很高,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对基础教育有影响。就高等教育而言,人人都想上最好的大学,但最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进不了好学校大家就不满意。其实,有些学生不一定高中毕业就进大学,有些可以先上高等职业学校。现在读大学,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不一定高中毕业马上去读。但一般人不是这样想的,愿望和实际有差别,就会不满意。而且为了进好的大学,就有了教育的应试化倾向问题、高考的问题,为了进好的高中,或许就要进好的初中,甚至是好的幼儿园。这样一来,教育就扭曲得非常畸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