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是很了解历史,对现在很多大学变成综合性大学有不同看法,认为样样要合并,是走错了。我说,不必要盲目地去合并,但有很多合并其实是回归。就像浙江大学,其实是回归原来的样子。其合并当时是由他们学校的一些老院士、老教授提出的。被合并的学校之间也大多存在着历史渊源。所以我常常讲,要回顾中国的教育,不能仅仅回顾建国以后60多年或者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还应该回顾1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
没有综合性大学,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不完整的。很多创新是在综合交叉中产生的。复旦一医合并,交大二医合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在复旦、交大得的奖中,医学的占了很大比例。另一方面,医学院是不是得益了呢?至少,原来一个医科大学要聘最好的数理化教师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是可能的,同时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加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间得益的情况会越来越被认识到,当然管理上有一些问题应该处理好。
应该将职业教育做到足够吸引人
记者: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现在好多学生不愿去读职业学校,留学回国人员不愿到企业一线工作,您如何看这些现象?
吴启迪:我们一直讲“360行,行行出状元”。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很多人不愿去读,这有观念上的问题。当然,我们没有将职业教育做到足够吸引人也是我们的问题。我想,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如瑞士,大学毛入学率只有27%—28%,尽管它完全有能力使毛入学率达到更高水平。他们的大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就分流了,去读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资不比大学生低,入钟表行业的,工资可能比教授还高。瑞士并没有说这部分孩子不能进大学,但它是用收入来调节,这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比如提高技工、高级技师的工资,紧缺人才就要有“紧缺的”工资,以此来吸引他们。现在有一种做法,要求师范生进校先签约做10年教师,我对此不太认同。最后做不到这种承诺的人还是蛮多的,宁愿赔钱。我觉得,要在输出端购买服务,当教师,尤其到西部,就要给予好的待遇。以前我们有过的,比如新疆的地区工资比上海的高。所以,我觉得是可以调节的。
争取海外人才更多地回来参加国家建设,各地的出发点都非常好。但现在也有些不规范情况,如有的脚踩两只船,外面有一份工作,国内也有一份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些地方比较模糊,在教育界也有很多的议论。还有的人本来说好在国内待3个月做教学和研究,实际上是待不了这么长时间。我认为还是要规范起来。
记者: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学校和地方上有人才指标。有些地方为了撑指标而降低标准,只要答应来就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