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是我们的前辈一百多年为国家独立富强前赴后继奋斗,所获得的辉煌成果。中华民族已经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赶上世界强国、实现伟大崛起,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经过进一步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个成果,不可妄自菲薄。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了千辛万苦的革命斗争和反侵略战争,挣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了完全意义的国家独立,建立了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的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现了深刻的社会变革。60多年的经济建设,尽管走了很多弯路,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以全世界瞠目的速度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前30年平均增速6%,后35年平均增速9%),在人均80美元的农业国的起点上,成长为当今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效能,保持社会的安定,这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持现有经济结构的稳定和不断进步、维护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和科技体系,又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任何改革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满足这些基本条件为前提。苏联式的激进私有化和“宪政改革”,颠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灾难性后果,足以使我们警醒。
例如,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很低,西部是我们最大的能源基地。国际油价被石油和金融大鳄操纵,油价攀升的趋势不可改变。国内能源生产是保持能源价格稳定的砝码,也是维护制造业竞争力的砝码。所以中国西部的稳定,极大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格局。它甚至影响着政治体制及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
历史经验说明,我国作为现代化追赶过程中的国家,独立自主的工业和科技体系,是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一点没有减弱。
1949前的中国,本身就弱小的工业中,60%是外资企业,而且还占据着电力、冶金等要害部门的主导地位。那是典型的依附型的半殖民地经济。经过前30年全体人民的节衣缩食和后35年的改革开放,形成并基本保持了独立自主、相对完整且具有相当活力的工业和科技体系。这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很难做到的。尽管它的整体竞争力比西方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缺点和弱点(包括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但毕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是国家的命脉和脊梁。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的国家主权与安全,人民的和平建设才有基本的保障;没有这样的基础,中国在外来威胁面前就缺乏自我保护的行动能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不能丢弃的历史记忆。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全社会(特别是精英层)必须具备基本的居安思危意识。
有些人批评这是“经济民族主义”,甚至把它和法西斯、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混为一谈,这是十分荒谬的。被压迫民族高举民族主义旗帜,是为求生存、争独立,争取自己的尊严,是正义的、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这样的民族主义当然应当提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