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的自我调适(5)

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的自我调适(5)

4.增强网络舆情的研判、监管和引导能力

增强网络舆情的研判、监管和引导能力是网络执政力的关键环节。网络舆情的威力不可小觑,已深刻影响了政治生态的运行轨迹,成为执政党必须应对和调适的重大课题。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的要求,第一,提高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掌控舆情和跟踪舆情是提高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的核心,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则是提高研判能力的关键。网络舆情传播快速便捷,一般而言,在1—2小时上网,6小时传遍全国,24小时遍布世界。因此,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舆情的自身客观规律科学判断,进行针对性的应对处理。第二,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于执政党而言,作为话语表达和掌握群众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为执政优势的关键环节。“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11],是将舆论引导放在执政能力的高度予以强调。舆论引导力已成为执政党必须调适的课题。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方面要分清网络舆论的主流,认清本质,不能因存在些许偏差就视之为洪水猛兽,一概否定;另一方面对非主流言论要辩证看待,客观分析,要明确网络舆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要以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去面对,对于失范行为要科学引导,积极匡正。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法律的制定、宣传和教育,以法律手段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提高网络群众工作能力

提高网络群众工作能力是网络执政力建设的根本体现。第一,加强与网上群众的互动。运用网络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是提升网络群众工作能力的前提保证,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在网络媒体上的实现。一方面要尊重网民的网络表达权,实现自身由官到普通网民的身份转换,换位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通过使用“网言网语”易于拉近与网上群众的距离,真正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了解群众真实情况。第二,利用网络解决群众的难题和利益诉求。网络的热点问题一般都是群众比较关注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重视民意,若民意不受重视,很可能演变为“民怨”和“民愤”。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办事便利,脚踏实地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对反应比较集中的民怨和民难,要敢于正视,积极解决和回应,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及时沟通,争取网民理解。第三,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当前,网民对党政干部和国家机关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式高度关注,诟病百出,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妥善处理好网络突发事件,坦诚回应网民质疑,做好网络公关,是赢得群众支持,提升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6.强化新媒体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力

强化新媒体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力,是网络执政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网络监督被誉为“最廉价的监督”,弥补了党内监督的体制性弱点。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要求政府担负更多的责任,乃是信息技术革命潜在的副产品”[12]。第一,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群众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政治生活的公开化程度。”[13]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杜绝为应公开的内容设置障碍,让民众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打造真正阳光透明的政府。第二,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化保障。当前网络监督制度保障尚不健全,现有相关法律具有滞后性和不可操作性等问题,受理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建设,完善监督制度体系,确定网络监督的法律地位和制度保障,同时对网络监督自身进行制度规范,拒绝“网络暴力”、网络谩骂以及人身攻击,引导网民在制度框架内依法监督,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第三,及时反馈监督问题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反馈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网络监督的公信力,是关系网络监督效果的关键环节,必须及时反馈。

此外,还需增强网络硬件建设和技术开发能力。网络硬件建设和技术开发能力是网路执政力建设的载体保障。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和技术开发能力,建设世界信息强国,为网络执政力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