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灵魂、求实效、着长远
积极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
什么是检验作风建设的第一标准?教育部的体会是,学习领会是否透彻、听取意见是否深入,查找问题是否准确、开展批评是否深刻,整改举措是否到位、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不是看会议开了多少、问卷发了多少、材料写了多厚,关键要看群众对活动开展是否满意,看群众是否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如何让群众满意?靠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觉悟,靠的是敢于“啃硬骨头”的决心和行动,靠的是勇于扎紧“革自己命”的制度“笼子”。而这些,正是教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坚持的,以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关切所做的努力。
照镜子、正衣冠,思想认识问题找准了,才能改进工作作风。在查摆“四风”问题中,教育部党组坚持突出思想性,触及灵魂,深挖根源。自我批评敢于揭短亮丑,相互批评直截了当。有针对性开展批评,不以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不以工作问题代替“四风”问题。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教育部党组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实践性,务求实效,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针对小学生负担重,制定小学生减负10条规定并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师德师风问题,划定出教师职业道德11条底线。
改进作风,本质上就是规范权力的运行。教育部党组突出制度性,着眼长远,着力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扎紧约束自身的制度“笼子”。前不久,教育部对查出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问题、哈尔滨理工大学的MBA招生考试作弊问题,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展开调查,坚决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树立制度权威,强化制度约束。
按中央要求,教育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部属高校都纳入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范围。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部统筹安排,突出联动性,同步推进,制订督导工作规则,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切实提高督导质量。据统计,在部属高校,督导组共开展个别谈话3707人次,召开座谈会72次,覆盖854人。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必须狠抓落实。”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上,袁贵仁指出,“要巩固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在巩固中坚持、在坚持中巩固,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