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让礼仪回归家教

陈卫平:让礼仪回归家教

摘要: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家庭可以和社区联手,在举办各种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传统礼仪  自“五四”以来,传统礼仪在家教中基本上已经退出了。

至于“族”,“家族的形成是与‘礼’所规定的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所有亲戚相联系的,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换言之,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称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的准则”。这就是说,由于作为全民族社会关系准则的“礼”首先是以家庭为原点,然后扩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国传统的家教就把礼仪放到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的形成和延续无疑是依赖于家教的,各家的家规会有不同,但它们都以普遍性的“礼”为基础。因此,旧时所谓书香门第,在住宅的大门上,往往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家教。这样的家教传统在孔子那里就已经存在了。

《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孔子之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一定得到老师特别的传授吧? ”孔鲤答:“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和大家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单独的传授,那只有两次。有一次,他老人家独自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 ’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 ’于是我开始学习诗。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 ’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于是我又开始学礼。我独自受到父亲教导,就是这两次。”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诗、礼的用处,还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继承的家风是诗和礼。 ”后来,儒家思想被称作“礼教”,其中的重要涵义就是以礼为教,通过礼制实现教化的价值。因此,传统社会把礼仪教育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理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把家庭中的礼仪教育看作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基,认为它有见于人和动物的区分。人们呱呱坠地时是自然人,只具有类似动物的本能。要从这样的自然人成长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这就是说,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礼记·曲礼》中有如下规定,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取饭时不要把饭抟成团,不要把手中的余饭放回食器,喝汤时不要倾流不止,上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作声,不要把骨头啃得有响声,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给狗,不要专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扬去饭的热气,吃黍时不要用错餐具,吃羹时不要连羹中的菜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羹,不要当别人面剔牙,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肉酱。如此详尽的规定,是为了使人们自觉意识到,即便在吃饭时,也应该在端饭举筷之际,体现有别于动物的进食习惯。可见,家庭作为孩子文明养成的最初的摇篮,首先是从养成其合乎礼仪的行动规范开始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