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让礼仪回归家教(3)

陈卫平:让礼仪回归家教(3)

摘要: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家庭可以和社区联手,在举办各种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传统礼仪  自“五四”以来,传统礼仪在家教中基本上已经退出了。

今天如何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要想让礼仪回归家教,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把礼仪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再则,家庭可以和社区联手,在举办各种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传统礼仪

自“五四”以来,传统礼仪在家教中基本上已经退出了。

这有着很多原因,如传统礼仪的形式化和繁琐化,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相适应;对传统礼教的封建性的批判,导致人们完全把传统礼仪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同时,由于西方礼仪随着西方文明涌入中国而广泛流行,改行西方礼仪成为“时髦”;当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西方礼仪也成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方面。于是,国人对于传统礼仪日渐生疏,甚至已经完全遗忘了。

现在人们对仍在使用的传统礼仪下的称呼的无知,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常常有人在正式场合向他人介绍自己妻子时说,“这是我的夫人”。依据《礼记·曲礼》,天子的妃子称为“后”,诸侯、大夫、士、庶人的配偶分别称为“夫人”、“孺人”、“妇人”、“妻”。后来人们把他人的配偶称为“夫人”,是沿袭先秦礼仪而来的尊称,因而若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就不合适了,是自大的表现,完全违背了传统礼仪尊重他人的精神。可见,由于传统礼仪不再是家庭日常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已经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危机。克服这一危机的起点,是批判地继承以礼仪为家教核心的传统,让礼仪回归家教。

那么,今天应当如何让礼仪回归家教呢?

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

比如,要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 “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将节俭作为礼仪的根本要求。

又如,可以强调礼仪的“节”和“文”。什么是“节”?儒家讲“礼让”,就是注意到了礼的节制作用。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北宋学者邢籨对此解释道,“礼节民心,让则不争”。人们之间的欲望、利益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由礼仪予以节制,从而使得人们的礼让行为起到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孔融让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于是也成为传统家教在进行礼仪教育时经常讲述的故事。

什么是“文”?儒家之所以礼乐并举,是为了使礼成为美化的艺术形式。从《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儒家的一些礼仪就是以歌舞、诵诗为载体的,于是人们在艺术的陶冶下认同了由礼仪所表现出来的伦理关系。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的家庭礼仪教育中发扬光大。

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把礼仪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去。

隋唐以来,佛、道两教盛行,乡风民俗多为其所化。司马光、朱熹等意识到,如果听之任之,儒家传统意义上的“礼义之邦”很有可能不复存在。司马光首先编撰了以家庭礼仪为内容的《书仪》,对繁琐的传统礼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书仪》以《仪礼》为本,选择冠、婚、丧、祭四礼作为家庭基本礼仪,同时参酌宋代习俗予以变化。朱熹的《朱子家礼》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其适用于其所在时代的普通百姓家庭,“虽贫且贱,亦得以大节,略其繁文,而不失其本意也”。《朱子家礼》由此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进行礼仪教育的教材。

我们不妨吸取他们的做法,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礼仪,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家庭礼仪教育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宋、明、清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成能够朗朗上口的读本,在中小学推广。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