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核心提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握群众路线的渊源内涵,还要回溯中国历史,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寻找线索,探寻民本思想的精粹和真谛,分析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弘扬民本思想,让群众路线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握群众路线的渊源内涵,还要回溯中国历史,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寻找线索,探寻民本思想的精粹和真谛,分析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弘扬民本思想,让群众路线更加深入人心。

一、古代经典著作中的民本思想溯源

民本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忧民、亲民、爱民等。其主要思想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典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阐述,告诫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就是说,作为贤君,想要统治人民,一定要谦和而居于人民的下面,想要领导人民,一定要甘心居于人民之后,从而不让人民感到妨碍和累赘,得到人民的喜欢。他坚持一切为人民的观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目的让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采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不干扰政策,因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少控制管理,放手让老百姓自由发展,做到小朝廷、大服务。当朝者要谨言慎行,“自称孤、寡、不毂”弱小自己,“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称其大”,约束自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怠”,要有“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心态,摆好自己“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公仆位置,不要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低调做官,才能让老百姓放心“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并在成绩面前“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他还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地利天时大势之道,合乎民心所向。

儒家孔子在《论语》中讲到:“道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说治理国家要讲求节约,爱护人民,尊重人民的方便。让人民拥护爱戴的方法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老百姓无论贵贱,都“有教无类”。树立榜样很重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子主要强调君子通过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平来参与政务、影响和带动人民,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和条件进行。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突出了他的德政思想体系。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要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着力塑造君与民的和谐关系,制定层层分明、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行为准则,建立一种互相信用的关系。“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子贡曾问政于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者去一,乃去兵;再去一乃食,最后剩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对君子的作风尤为关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很多,表现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只要“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在《大学》著作里,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就提出了亲民的思想,君子要以民喜好为自己的导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以身作则,“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以自己首先的爱民行动影响示范他人。在《中庸》著作里,则追求一种和谐的大同世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社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爱护人是最大的道理,“仁者爱仁”,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减轻人民的负担,“省刑罚,薄税敛”,关心人民的疾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民同甘共苦,“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国君要全面深入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选拔人才方面,广泛发扬民主,“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提倡安民抚民,使“民有恒产”,从而“有恒心”,做到“送生送死无憾”,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德教,因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提倡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推行和谐文化来治理国家,这是最上策。“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有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的民矣,”所以要与人民一条心,不能做违背民心的事,否则天下不保,“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他还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君子要广纳天下人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二、历史朝代文学名篇中的民本经验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传统的国家,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不少是对朝代兴亡的反思和总结,深刻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规律,昭示后人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丰富治国理政的策略,淡化官本位,强化以民为本的意识。

《战国策》里的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了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邹忌身材修长,英俊帅气,官至大臣,家产丰厚,有妻有妾,身处名门大户,是当时典型的高富帅,他对自己的优越长相自以为是,就是身边的妻妾客人也赞美他。但当他真正遇到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时,他才自愧不如,感觉到以前是别人用假话恭维他,他被蒙骗了。他才知道是因为他有大权,别人不敢损他或者想利用他,才说出言不由衷的话。由此,他联想到朝廷齐王更是听不到天下真实声音了,了解不到真实的民情了,那是多么危险的事啊!于是,他以此为契机,向齐王进谏。齐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下令全国广开言路,可以当面指责、上书批评、公开议论齐王本人,结果群众纷纷去提意见,门庭若市,但是不久,提意见的人就少了,别的国家也来朝见齐王。这则事情告诉我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你因势利导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了,群众也就拥护你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可怕的是党内鸦雀无声。所以,反对官僚主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显得尤为重要。

《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描写秦国从兴盛到衰亡的文章,从不同侧面总结了秦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盛到败的历史,对比分析了其兴也勃的原因其亡也忽的过错。《过秦论》详细叙述了九国曾以十倍于秦国的肥沃土地、天下众多的人才、非常珍贵的财宝,采取合从策略攻打秦国,但却输给了秦国,出现了“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局面,乘此机会,秦始皇四面出击,制服天下,扩大疆土,增强势力,威振八方。为了巩固秦国的政权,实现万世皇帝的梦想,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肆意破坏制度,践踏民意,摧毁和谐文化,“以弱天下之民”,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但是结果出人意料,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出生于贫困人家当戍卒的陈涉,突然起义反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秦朝传到秦二世只存在了十五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攻打天下的时候顺应民意,统治天下的时候违背民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秦朝建立后,大肆挥霍民财,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讲究奢华排场,追求豪华生活,“秦爱纷奢”,大干伤民心的事情,“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文中总结到:“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概括起来,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充斥朝廷,“四风”问题摧毁了大秦帝国,真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遵循“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还有,《六国论》《资治通鉴》《出师表》《甲申三百年祭》等这些,都是多听各方意见、以民为本的有益历史事例,对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