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贤能政治看中国政治话语表达(3)

从贤能政治看中国政治话语表达(3)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东西方的政治价值观正在被重新审视和革新。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贤能政治与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表达 

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有许多与当今中国和全世界密切相关的宝贵的政治哲学遗产。因此,澄清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并使之体系化,并最大限度地使这种价值观在道德上可取、在政治上可行、在国际上“制造同意”,就变得非常重要。

儒学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传统,在过去十余年间,对于儒学的新解释推动着中国政治思想的拓展:儒家关于贤能政治和王道的学说引发了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辩论,儒家关于读经的观念引发了教育改革的试验,儒家关于和谐、礼仪、调解的学说引发了看待社会和经济冲突的新方式,儒家关于“仁”和家庭承担学校道德教育职能的学说引发了与女性主义理论相关的大量对话。然而,仍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思考儒家政治已有和潜在的贡献。

当然,贤能政治的实践并不总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引发了有关贤能政治应该被如何改良,以产生执政能力更高的政府的思考。因此,我们仍需要提出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如何被选拔的问题;一旦他们被选拔出来,何种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能提升其管理能力的问题;以及降低其滥用权力的风险的问题。考虑到贤能政治的理念可能更深地根植于东亚社会的儒学传统,应该多了解东亚地区贤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但同时也要学习其他社会的经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于选举到底说了什么?如何定义政治特长?关于政治领袖必不可少的政治能力和美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它能给今天的政治思想带来什么启迪?在什么意义上中国的政治实践和制度是建立在贤能基础上的,它又能给今天的政治制度和领袖选拔带来什么启迪?在西方民主的总体架构里,是否可能吸收贤能政治实践的优点?如果可能,如何吸收?如果不可能,政治体制应该被如何改造,以避免在非民主的语境下专制权力的滥用?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贤能政治有过怎样的历史,过去的经验将如何帮助我们提升今天的贤能政治?今天的贤能政治实践是怎么样的,从其产生的后果来看,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

从政治传播的技术层面来看,也许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简化概念,具象表达。就好比“全面小康”的概念一样,翻译得再准确一般外国人也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把它简化为“两个百年,两个翻番”就容易理解得多。同样,“民主集中制”等概念对于外国人,也是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归纳概括为:整体架构:基层民主+顶层精英;执政参政:党内民主+党际协商;干部选拔:民主推荐+集体研究,公开选拔+民主测评;反腐倡廉:(党外)民主监督+(党内)依(党)章管理;等等。这些概念或许并非面面俱到,但容易被理解、记住乃至认可,较之“正确而无意义”的概念表述,更符合“制造同意”的传播及政治公关规律。

2.少讲理论,多讲事例。上文中提到的习近平主席的事例自不必说。贝淡宁在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位中央领导介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的选拔过程。首先是包括退休干部在内的提名,获得较多提名的候选人将进入下一个环节。接下来是考试,试题包括如何当好秘书长等。十几个人参加考试,之后有5位入选下一轮。为确保过程公平,考试答卷要被张贴到走廊供所有人判断。之后是口试,考官专家组由部长、副部长和大学教授担任。为确保透明和公开,为秘书长工作的一般干部可以旁听、监督整个过程。之后,人事部门将组成一个检查组,考察各位候选人的政绩和品德,品德的表现更为重要。这一轮中选出两位进入下一阶段。最终的当选者由一个12位部长组成的委员会投票产生,至少需要获得8票。如果首次投票没有人获得8票,部长们将做进一步讨论,直到2/3的评委就当选者达成一致。在我们与外宾交流的工作经验中,相比干巴巴的理论阐述,包含了大量细节的类似案例的介绍总是相当有说服力、甚至令外宾赞叹不已的。

3.立足共性,宣讲特色。比如,关于中国梦。中国梦首先是梦想。梦想是人类对更为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我们行走在尘世中,但我们仰望星空”的情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次,中国梦是人类这种共通的梦想在当下中国的具体体现。这就好比凡是人饿了都想吃东西,但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中国人吃四菜一汤,老外吃火腿煎蛋。以前穷的时候我们想吃细粮白面,现在“三高”了,就追求粗茶淡饭。这样简单明了、求同存异的传播,对外可以达到由“同情”到“同意”,对内则是由“同心”到“同德”的效果。一定意义上,公共外交也好,国际传播也罢,就是“国际民心工程”或“国际统一战线”。求同既是目标,也是基础和起点。千万不可把“特色”整成“例外”。

4.分众分区,因人而异。传播如播种,要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得向农民学习种什么和怎么种,以结果为导向。比如种什么,不是取决于我们有什么种子,而是取决于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地。再肥沃的土壤也并非适合所有的花,比如沙漠就是仙人掌的乐园。所以要旱地种小麦,湿田种水稻。如此方能占尽地利。具体到传播,就是分区分众的传播策略。不要幻想大而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外宣品。

5.把握时机,善设议题。要因时而动。具体而言,既要善借东风,用好已有的多边、双边平台,各种交流渠道,也要主动谋划活动、设置议题,以形式多样的外宣品搭配不同形式的活动。此外还要动态操作。要及时浇水、施肥、锄草……不要指望一劳永逸,要不断传播、评估、调整、再评估,循环往复。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决定收获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种子——我们自身做得如何。我们传播中国,希望别国他人理解支持,那我们首先也要理解别人,最大限度地包容互鉴,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改良品种的目的,以利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