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开发房地产,农民进城买房,农村女孩非得有城市房子不嫁,等等,在县城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随着商品房销售的,就是农民以所有积蓄加上借贷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买商品房这一新的需求,掏空了农民的积蓄,也掏空了农民的未来。掏空了农民进行生产的投资,也掏空了农民的养老金。问题是,农民即使在县城买得起房子,他们也很难在县城住得下来。当前中国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靠“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来维持,即一个农民家庭,年龄比较大的父母从事农业,获得农业收入,年龄比较轻的子女外出务工,获得务工收入。一个农民家庭也就可以同时获得务工和务农的两笔收入。
在农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比较多,生活消费支出比较小。因为收入比较高而支出比较少,这个农民家庭经济就比较宽裕,生活质量就比较高。若农民在县城买了房子,全家进城了,他们在县城生活,年龄比较大的父母不再可能从事农业,务工又嫌年龄太大,无事可做;年轻子女在县城务工,收入远不如在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务工收入高;城市生活的消费又远远高于农村,这样,一个农民家庭进城买房了,收入却大幅度下降,支出大幅度上升,这样的进城农民家庭,经济就会非常地窘困,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最终根本就不可能在县城住得下来。也就是说,即使农民在县城或者乡镇买了房子,他们仍然很难在这些地方住下来,而是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县城到沿海务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又返乡务农。在县城或者乡镇所买房子就只能空置在那里。
村庄是生产性的,因为村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场所。村庄又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熟人社会单元。离开村庄,对于农民,尤其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农村人,是一场灾难。比县城发展房地产更为可怕的是乡镇发展房地产。无论如何,县一级还有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二三产业的潜力,而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却不可能再搞工业园发展二三产业。村庄是生产性的,主要是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县城及之上各级都有发展工商业的机会,因此也可以是生产性的。唯有乡镇是纯消费性的。农民到乡镇上买房子,既脱离了农业,又无法从事工商业,农民如何可能在乡镇上住得下来?以及乡镇房地产如何可能有前途?目前中西部地区,不仅县市一级发展房地产的积极性极高,而且乡镇一级也跃跃欲试。这是极大的问题。
四、当前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土地财政收入,普遍将发展房地产当做了最重要的战略,这个战略中必要的一环就是用各种手段推动甚至哄骗农民进城。至于农民进城之后生活质量是提高还是降低,则没有人能管得了,也没有人愿意考虑。并且,地方政府开发房地产,出现大面积商品房滞销,造成中西部县市级城市普遍的鬼城化,由此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正是因为土地财政引致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以及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学界、政策部门和媒体都是土地财政多有微词的重要原因。
不过,吊诡的是,在严词谴责土地财政的时候,各界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指向城市扩张中的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的冲突,都认为应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给被征地农民更多的利益。甚至中央一再在征地上做文章,要减少征地,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但是,我在全国农村调研却发现,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几乎全都是得到极大的提升,农民盼征地、盼拆迁,这是一个常识。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农民盼征地吗?难道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面,我们可以减少征地?
土地财政有问题,正如前面分析,土地财政的根本不是剥削了被征地的农民,不是政府与征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土地财政的根本问题是在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土地财政,而不仅鼓励而且强迫农民进城买房。买房了,却住不下来,从而极大地损害了没有机会土地被征收,而只能靠务工收入,靠按揭贷款来县城购房却根本不可能在县城体面生活得下来的最为广大的农民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土地财政,搞积极的房地产政策,大量招商引资,造了很多房子,以至于这些房子根本就卖不出去,这样的土地财政就成了垃圾财政,就会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从《楚天都市报》的报道以及笔者调研所见所闻,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县市级房地产泡沫已经十分地严重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