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铺开“新教育地图” 大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

北京铺开“新教育地图” 大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

三种模式扩大供给

让老百姓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好学”的热切需求“倒逼”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扩大优质教育布局,各区县教育新地图上描绘出三种模式:

“外引模式”:引进外省市、城区名校。除了东城、西城、海淀三区是内部优化、少有引进之外,其他区县都采用了“外引模式”,包括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引进高校资源办分校等。如城乡一体化办学,全市65所学校中,丰台、大兴、昌平、房山分别拥有6所;朝阳区拥有7所,加上近年从外省市和城区引进的16所名校,朝阳已拥有23所引进名校,成为城区引进“大户”。

“本土整合模式”:成为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载体,包括东城的“学区制”,西城的“教育集团”,海淀的“一校多址”,丰台、房山的“教育集群”,大兴、延庆的“协作区”,顺义的“联盟组团”等,核心是一条主线——打开每所学校的大门,在区域统筹下建立共享共研的新平台。

“跨区合作模式”:穿越区际边界的深度合作。如石景山与北师大合作继续研发“绿色教育”理念和模式,而今,“绿色”之前更加上了“高端”的目标;通州与东城、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师生交流、跨区选课和战略研究、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怀柔、延庆继续与城区优质校“手拉手”,怀柔所有学校与西城优质校对接。

这三种模式的结合,打出了扩大供给的“组合拳”,瞄准扩优提质,不仅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也生成了新的研训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从本校到跨校,乃至跨区,成为内涵发展的增长点。

突破制度瓶颈

扩大优质供给,带来了量的显效,但根本目的在于质的提升。

在区县教育地图中,一些区县正在突破体制束缚,释放办学活力。东城区构架了整体学区资源通道后,将教育行政机关的干部、各校干部纳入到整体联动的通道中,实职调用新岗位,力图打破干部部门化的用人体制;朝阳区重构领导分管学段,分别设立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段分管副主任,探索管理方式无缝对接;丰台、密云借势创办了理事会制的名校办分校;门头沟以全员聘任为切入,激活用人、绩效考评的办学自主权。

能否充分运用市级政策引导,也在考验着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如北京市提出政府购买教育社会服务,意味着政府、市场、学校间的边界变化:政府的有限责任,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释放。

如何向社会资源开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师生获得更多优质教育的选择,这是教育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的新机遇。如门头沟区与民办品牌巨人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九年一贯制的巨人实验学校,今年9月开学将提供960个优质学位;丰台区今年将在毕业年级依托民办品牌机构对师生进行培训。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杜弋鹏 董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