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国外城市群如何“大而不臃”

他山之石——国外城市群如何“大而不臃”

摘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王辉告诉记者,“拿民间投资占比来讲,2013年北京民间固定投资占比34%,天津是50%,河北是78%,全国是63%,江苏是68%,浙江是61%,广东是56%。北京、天津不但低于全国,更低于长三角、珠三角。”

巴黎鸟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北穿过大凯旋门的城市中轴线

——京津冀一体化系列报道之国外借鉴篇

提起东京、首尔、巴黎这些大都市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大”——虽然庞大,却不显得“臃肿”。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作为中心城市,它们拥有规划较为完备的“首都圈”。这些周边城市或地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都市圈”,不仅疏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缓解了交通压力,还与中心城市在功能上形成互补,有效缓解了首都“肥大症”。

国外城市群如何为核心城市减负

周边省市与北京协调发展、为首都减轻负担,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实,国外著名的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如东京都市圈和首尔都市圈,在分散城市功能、为首都“减负”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日本通常所谓“首都圈”是指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这“一都三县”,狭义上的东京则仅指中心城区的23个区,所谓“首都功能的分散”主要是指从这23个区向外分散。由于城市功能过去主要集中在中心区,东京也曾面临交通拥堵常态化的问题,通勤过程甚至被称为“通勤地狱”。

为此,东京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有效分散了城市的中心区功能。以著名的新宿副都心为例,这里自1965年开始建设,1991年东京都政府搬迁至此。为了将人口和产业进一步从东京中心区域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市,日本还建设了位于东京都邻县的“横滨21世纪未来港”、幕张、埼玉等三大“新都心”。这些新都心利用原来的工厂旧址或者填海造地搞开发,吸引了不少大企业总部入驻。值得一提的是,“埼玉新都心”分担了东京的部分行政功能。经过十年建设,2000年2月,位于东京的办公机构开始向这里搬迁。进驻这里的行政部门包括法务省、厚生劳动省、防卫省等几乎所有中央省厅的关东地区派驻机构。

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还在东京等城市圈的郊外大力建设新城。首都圈的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是代表案例。日本还向地方转移国立研究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筑波科学城”。

东京分散首都功能主要是在内部建设“七大副都心”,在外部建设“三大新都心”以及建设新城和筑波科学城等措施来实现的。而在韩国,也有类似的举措。

二战之后,韩国将城市经济发展重心放在了首都首尔,使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这不但相对制约了其他地区的发展,人口过度集中、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也令首尔不堪重负。

为解决首都地区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同时带动首都周边区域的均衡发展,在1982年,韩国政府就颁布了《首都圈整备规划法》,对首都圈地区进行合理规划。该法规也对韩国首都圈的范围作了界定,包括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地区。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尔全市,通过强制性措施限制首尔市人口过密。对工厂、大学等人口集中诱发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拥塞费。位于首尔市南北的京畿道地区和仁川市被划分为成长管理圈,作为缓冲区来缓解首尔市人口过密发展对该域的影响,接受首尔转移出的人口和部分产业。自然保护区位于首尔市以东的京畿道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带以限制过度的城市开发。主要用于保护首都圈居民的用水源—汉江流域水系的水质和周边绿地。

2005年12月,韩国政府再度制定《第三次首都圈整备规划(2006-2020)》。该规划将首都圈分为三种类型区域:成长管理圈、密度限制圈和自然保护圈。韩国首尔大学环境研究生院的柴凝认为,该规划把以首尔为中心的“单核”空间构造向“多核连接型”空间构造转化,分摊了首尔过度集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职能,增强了圈域内的中心城市据点,从而提高了首都圈的整体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韩国启用世宗市为行政中心城市,分摊首尔作为首都的行政职能。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