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和基本方式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如何看待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关系,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等等,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和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横空出世的“异质文化”,而是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是具有独特构成和内涵的、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伴随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更迭历史而形成的,是以拯救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与实现文化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提出中华民族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将这一进步文化在中国大地逐步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新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回答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境遇,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酝酿、提出、形成三个发展阶段:酝酿阶段,在开启民智、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本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建构原则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未来走向;提出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总纲,在改革由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探索过程中,由“精神文明”的粗线条加以勾勒,正式提出了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形成阶段,文化建设进程加快,针对文化领域中的问题不断提出具体的文化观点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1.酝酿: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逻辑参照,对新的历史境遇下的思想文化予以重新建构,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一次将我们党的文化主张理论化、系统化。
首先,毛泽东指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这一论述肯定了文化在革命和新国家建设中具有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中国民族复兴不仅要实现政治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富裕,而且还要消解旧的封建文化,建构新的文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复兴。
其次,毛泽东根据唯物史观科学清晰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提出了构建新文化的基本原则。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同上)正确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建构新的中国文化的前提。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指明了建设新文化的路径,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相结合而形成“民族形式”。“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同上,第707页)这表明,中国新文化的建构要以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现实为基础。“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同上,第708页)而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又是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构建的,“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同上,第706页)
最后,根据以上两点,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论: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同上,第706-708页)
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解决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立场、原则和框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主要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从“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由于现代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文化发展被裹挟在政治斗争中,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没有得到很好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了确立,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合理地继承,西方先进文化也被一概否定和排斥。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重新界定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整体一部分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蓝图也被描绘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