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拨正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也使文化建设开始转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由于文化转型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重点是科学文化。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空前重视。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被尊重和重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成熟,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37页)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更加自觉的责任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思想和基本脉络已经清晰,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领域被正式提出。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容、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得到丰富和整合。
3.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系统整合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的滞后和不足越来越凸显,这催生了一系列关于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新观点,最后整合为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性质的认识的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第一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基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比较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的情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并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出现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在思想道德领域开始出现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召开一次全会专门讨论文化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决定》总结和梳理了我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的文化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新的、完整的、系统的文化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制定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作了系统部署,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形成。此后,在文化建设的热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进一步提炼;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