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是价值取向的基点,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道德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童叟无欺、扶老携幼、抑恶扬善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动履行的行为。没有道德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不可能强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2页)
4.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表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同上,第251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统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提炼和概括,这种提炼和概括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上,第32页)这三组核心价值观分别反映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内在统一。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与根本原则,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和引领社会规范来凝聚民族力量,具体回答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什么。
5.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关系到中国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效仿力的体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把中华文化的导向力、吸引力、辐射力彰显出来。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第24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发展问题,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应是主流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向世人展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绩,引导世界正确理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具体翔实地展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真实地介绍给世界人民,增进他们对我们和平崛起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6.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最终标志和根本象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描述和阐释了文化复兴的内涵和过程,深刻揭示了文化复兴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实现文化自主。自主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也是中国自主文化的构建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魂,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在精神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支撑。这种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主的标准和象征,无此,我们就可能成为别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附庸。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人民对民族生存危机原因的追问,经历了“器”不如人到制度腐朽,最后归结于文化落后的基本逻辑。中国的落后最终归因于民族精神和意识的迷失甚至崩溃,整个民族因缺乏凝聚力而成为一盘散沙。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并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浸透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成为我们长期以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主线,彻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精神完全由被动转为主动,世人对中国人民的看法也发生根本转变。可以说,中国奇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文化精神的自省和自主。
其次,我们不但需要文化自主,同时也要求文化自足。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传媒等领域都需要生产更多的精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文化自主需要文化自足来保障,文化产品的匮乏必将导致丧失文化自主。展示强大的中华精神文化力量需要创作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深入人心也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精神产品。
再次,从文化的自主和自足,再到文化的自强、自信,最终实现文化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逐渐走上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一切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主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表达了我们实现文化自足的愿望、走向文化自强的决心和实现文化复兴的自信。物质的丰富、国力的强盛最终表现为文化的自信自强,精神文化力量即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强大是文化复兴的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象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94年,人民出版社。
[2]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3]《江泽民文选》,2006年,人民出版社。
[4]《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2012年,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5]《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2012年,人民出版社。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00年,人民出版社。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人民出版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