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虹: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荣辱观(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之四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价值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们从四个维度,不同侧重点表达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价值取向,本期节目所要探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维。本期报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讲座第4讲,葛晨虹教授将从4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荣辱观展开深入讨论。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相关专题讲座,敬请关注。

那荣辱观他为这个社会提供价值规导导向,也为人们为社会区分评价是非、善恶、美丑提供标准。我们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要有一系列的标准。我们说我们今天提出来了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实际上这24个字三个倡导,比方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实现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荣辱观的一些尺度和标准、内容。我们当然以践行弘扬核心价值观这些理念,这些取向为荣,以违背这些价值观内容为辱,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可以说这24个字,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那我们再具体说,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的话为耻的话,它一定要涵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里面。我们今天所提炼出来的这个友善、诚信、爱国、敬业,包括这个民主和谐等等这24个字里面的公正,等等很多概念,他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

除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理念之外,那像我们这个执政党的优秀的革命道德,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当然还有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的一些价值要求,都在里面。所以我们这个核心价值观既是人类文明的一些共识,又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和时代精神的一些表达。那对于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来讲呢,只有在全社会构建起弘扬培育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整个社会扬荣贬耻,扶正去恶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每一个人都能够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我们才可能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明有序的发展。包括核心价值观,包括这个国家社会的这样一个发展,那才可能。所以说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说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当然了,它是从道德理念,道德规则这个角度提出来的这样一个价值要求,就是核心价值观里面4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一个强调和表达,荣辱观就是从道德基础这个维度、这个侧面,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强调和表达。

换句话说,荣辱观侧重表达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弘扬的道德价值取向,它重在道德价值取向,这是一个点。

第二个小点,我们来看一下中西荣辱观的传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西的传统当中的荣辱观念,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荣辱观对羞耻心非常重视,而且把它重视到治国的方略这样一个高度。古人治国历来是讲究德法兼用的。像管子当中就这样强调,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一维没有了的话它就会倾覆倾倒,要歪了。二维绝则危,危险。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那四维是什么四维呢?礼义廉耻,耻就是荣辱观。四维它在这4个维度里面,实际上给第四维,给这个耻的维,荣辱观这个维度权重是最大的。

你看到没有,一维绝倾,二维绝危,三维绝覆,四维绝灭。灭亡的,其它三维尚可补救,那耻感,那耻之维,也就是荣辱观这个维度一旦崩溃,无可救药,国家无可救药,就灭了。所以古人一再的强调,治国之方在民有耻感,治国首先要让老百姓有羞耻心。所以说在这个古人就是把国民有没有耻感,有没有羞耻心,上升到国家能不能存在的这样一个治理的这个高度来加以强调的。所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民有耻,而且荣辱在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当中,它起着一个保障的基础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除了管子之外,古代的大思想家都会强调。像孔子在论语当中也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它历来走的是一个德法相兼的这样一个治理道路。孟子也强调说人不可以无耻啊,没有羞耻心的话,没有这个四端当中的,四端没有的话你都不是人了,所以羞恶之心这个也是必须要存在的,所以人不可以无耻。

人你要有耻感,孟子说“无耻之耻才能无耻”,意思就是说人以无耻为羞耻了,无耻之耻,你自己无耻,因为这个有羞耻感了,你才可能免于真正的耻辱。

像这个荀子大思想家,他对这个荣辱又做了更细更深的分析。简单的说荀子把荣辱分作义荣势荣,当然对这个辱他也就义辱势辱。就是说这个义荣势荣呢,荀子说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荣由中出。就是你的荣是由你的德性知情意,你的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你的这个德性和智慧由这样的东西出来了,从德性和智慧当中出来的,那叫做义荣。那么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荣是从外而至的,荣从外至那叫势荣,所以说义荣是从人的内在的品性智慧生出来的。

有些人很在乎势荣,那实际上指的就是重视那些来自外部的功名利禄,比如说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他以摆阔奢华,以这个富贵名利为荣,觉得这个很荣耀,这就是古人所指的势荣,荀子讲的势荣。那中国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心态当中呢,我们讲有这个面子文化,当然面子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荣耀感的一种重视,就荣耀感比较重。但是荣耀感也分两种,有的人以金钱权位为荣耀,穿名牌开豪车这样为荣,钱多为荣,觉得有面子。但是也有的人以节俭,以尽职、以助人为乐为荣,觉得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有德性的人,有诚信的人才有面子。所以两种面子两种观念追求,表达的是两种荣辱观。那荀子儒家主张的是什么呢?你要做君子的话,你要追求的是德性而生的义荣,而不是利禄功名那些外在生出的势荣,要追求义荣,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对荣辱的一个,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一些看法,一些观念。

西方也有追求荣誉的这样一个传统,法国人甚至自认为法国是荣誉的故乡,自认为是荣誉的故乡。那西方人历来认为荣誉和尊严是划等号的,尊严就是荣誉的别名,人活着要有尊严,当然要有人格,人格尊严和荣誉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但是西方的这个传统当中,注重的这个荣誉呢,它这个内容很广,有一些思想观念也是强调荣誉不是功名利禄的获得,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有多少权位的这样一些东西,而是什么呢?在于看你有这个社会外界他人对你的一个德性有多少褒奖,比如像在这个理论这个观念当中,阐述的比较清楚的是谁呢?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实际上西方你看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在重视这个荣耻问题,这个亚里士多德他在德性伦理的论述当中,对这个荣耻问题也很重视,把他荣誉定义为是外界社会外在对一个人的德性的奖赏,他认为这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外在给予你的一个奖赏。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德性品质的人来说,一定首先是有羞耻感的。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这个德性人格,他的理想人格就是拥有高尚的德性灵魂的人。具体的讲,亚里士多德说,这样有高尚灵魂的人,他的理想人格是这样的,不唯荣誉是重,不唯名是争,不去争功名,而表现出什么呢,慷慨、勇敢、乐于助人、言行坦诚、温文尔雅、沉稳庄重,表现出这样一些高贵品质来,他认为这些品质是高贵的。当然其中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当然要关注自己的社会形象,虽然后面有一些他的后人,有一些思想后人批评说亚里士多德可能太关注自己形象了,但是亚里士多德注意去看亚里士多德自己本意的话,他关注的是自己的道德形象,我觉得人是要关注这个形象的。

荣誉是外界对于你的肯定性的评价,所以西方思想家,像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这样一些思想家,认为人可以追求荣誉,你要有荣誉感,但是要把握好追求什么样的荣誉,当然是高贵人性的这样一些尊严的荣誉,还要把握好荣誉的度和分寸。你把握了人荣誉的质,追求什么荣誉,这个中国也要强调来自品德和智慧的荣誉,而不是其他的财富,功名利禄,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些西方的先哲也是这样强调的,要注意他的荣誉之质,当然还要把握好荣誉之度,亚里士多德也是强调这个中庸的。咱们儒家更强调中庸的原则强调过犹不及。就荣誉而言,孔子强调说,没有荣誉感当然就是,用儒家的观点来讲,一点没有荣誉感也是不对的,你比方说像古人所说的相遇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那你哀莫大于心死了,心都没有了,相遇我没觉得有什么荣耀,国家都毁了我也没什么耻辱。这样的人那就太过了,一点这个荣辱感都没有,那就是也不对,就是不及了。    当然过分的追求荣誉也不对,那到了爱慕虚荣的不择手段的去追求荣誉也就不对了。我们的荣誉像亚里士多德说是外在的奖赏,那我们儒家注重的也是群体的、乡党的、国家的、民族的这样一些荣誉,而不是一些个人名利的这个虚荣。所以联想到现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一些人一些现象,他不是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这个追求荣誉,追求的是什么呢?虚荣的东西,甚至不择手段的追求荣誉,造假呀。比方说某些一些官员通过造假,数字造假或者是一些政绩造假来表达自己的政绩成功。商人,我为了给我的这个产品追求一些质量,品牌荣誉,那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通过行贿、通过造假、欺骗获得这样的荣誉,那这样的荣誉获取方式都是可耻的。那包括有些人为了名利荣誉而去做一些事情的话,那目的那就是对一种虚荣的羡慕的话,那这个也是有问题的。那造假的方式不择手段获取虚荣,这种东西是对荣誉的亵渎,关键是这样的荣誉你也走不远,不能持久,不是真正的荣,不是义荣。这是第二个点。

第三点,我们再来看一下荣辱观,它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的道德感有什么样的重要功能。荣辱观的建设对这个社会价值观建设,社会共同道德感的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一个关系。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需要道德这个力量去维系的,道德力量的发生我们一般说它是通过自律和他律这样一个引导和约束,引导加约束这样一个机制来发挥的,但是不管哪儿种机制,自律也罢、他律也罢、引导也罢、约束也罢,前提是个人或者社会必须有善恶荣辱分明的价值共识和道德感,个体的道德共识和道德感,个体你对一个道德要有认同,你才能产生道德感,那么他往往表现为良心的自我调控,一个人要有良知有良心,那你一定就有荣辱观。反过来说,荣辱不变,荣耻不分,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怎么去谈良心的自我调控呢,自律就无从发生,道德自律就不可能产生。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讲到心灵秩序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呢,还会再提一下。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