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虹: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荣辱观(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之四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价值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们从四个维度,不同侧重点表达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价值取向,本期节目所要探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维。本期报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讲座第4讲,葛晨虹教授将从4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荣辱观展开深入讨论。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相关专题讲座,敬请关注。

那么社会道德共识和道德感表现为什么呢?往往表现为道德舆论的一个评价,还有道德价值导向的舆论引导这方面的能力。那社会如果没有荣辱观的建设,个人个体大家都不知道羞耻了,没有耻感了,现在没有耻感的人大有人在,有一些人他确实是缺乏一些应有的耻感和良知,社会当中大有人在。那社会的舆论评价、道德舆论,它的引导和评价,当然我们说我们的主流引导这个舆论评价,一直是很有利的,一直在加大力量在建设。社会的民间的这样一个道德舆论引导,那也依赖于社会的荣辱观这样一个建设,社会这个群体或者这个圈里面,这个一定的舆论范围里面,没有荣辱的区分,没有道德感,坏人坏事没有人去批评。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你的社会的评价和引导能力也就很低。所以荣辱观的建设,它目的就是要激发起来公民个体的道德感。荣辱感它可以说也是一个教育的方式,教育的途径,你要培养一个全面素质的人,有道德感的人,道德素质的人,首先你让他要有这样一个荣辱知耻,要有一个荣誉感。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荣辱感和道德感它是一个概念,同日而语的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社会加强道德建设就要加强道德感的建设,也就是要加强荣辱观的荣辱感的这样一个建设,你先要把公民个体的道德感、荣辱感培养起来,让这个社会形成自尊自爱,让这个社会当中的公民个体形成自尊自爱这样一个道德素质,要有耻感,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要有羞耻心,羞耻心、羞耻感是人们不做恶事的心理保证,道德心理。人只有知耻你才能做到自律,才能够用自己的良知调控自己的心态,去避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追求荣誉避免耻辱,他就能够规导你不做坏事,向善,做符合道德的事情。一个人如果缺乏这种道德感道德良知,荣辱感淡漠,不以耻为耻,不以荣为荣,甚至像某些现象那样,以耻为荣。

社会当中存不存在以耻为荣的人和现象呢?存在。曾经一段出恶名,为了出名不惜出恶名,恶名也是名,有了名就有了利,就有了一切。所以这个不以荣为荣,甚至以耻为荣的这样一些现象呢不能说不普遍,在这样的人身上如果以耻都为荣了,那你任何道德律令,不要说道德律令,法律对他来说都不可能产生效力了,他会钻法律的空子,那道德更没有问题了。道德值几个钱,良心值几个钱,如果一个人内心的这个对道德的看法,荣辱的看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你就谈不上公民的道德素质,谈不上心灵的秩序,心灵就建立不起来道德秩序,那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受这方面的影响。

所以社会要使人有道德感、荣辱感,社会要明荣辱之分,行扬荣贬耻风气,才能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道德秩序。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的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才能够有一个知荣弃耻的这样一个素质。反过来说,这个知荣弃耻的这样一个素质多了,这样公民的素质比较普遍了,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感也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荣辱问题上,荣辱观对于国家的这个社会的秩序而言,对于国家的兴盛而言非常重要,古人说把它作为国之四维当中的重要一维来强调的话,那我觉得是不为过的。近代思想家,就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观念,也是把这个个人知耻和国家知耻联系起来,强调说天下人皆无耻则何以国,国将不国了。天下人都无耻了还谈什么国家呢,国将不国了。所以知耻不光是利人的第一要益,也是利国的一个大节。世皆之有耻,国家永无耻。世不知耻了,匹夫都不知耻了,那么国之大耻就要来临了,一定是这样。所以有耻和无耻,不仅是做人的立人的一个底线,而且是社会秩序的保证,也是国家是不是能够避免大耻的一些基础动力关键所在。

对我们今天来讲,全社会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善恶荣辱分明的群体,没有一个道德感的环境和社会风气,道德就会形同虚设,它的他律作用就会苍白无力,道德力量就没有办法实施。法律的规范也会因为民无耻而无法实施。所以全社会只有在荣辱观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的荣辱观价值观,才能够建立起相应的道德舆论的环境,道德感、荣辱感的这样一个环境。道德舆论荣辱感的这个正能量强大了,这个无耻之徒也会在减少,社会才可能形成憎恶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这样一些良好的风气。所以说社会的道德感荣辱感和公民个体荣辱感道德感的建设,他是一个互动的双向的一个相辅相成的这样一个关系。这是刚才强调的问题。所以说一个社会如果内心没有耻感没有良知的话,心灵没有一个荣辱秩序的话,外在制度规则再多再细密,无耻之徒无耻之人仍然会给你钻空子,或者把你的这个规范执行的走样,一定是这样。

三、荣辱观道德感与心灵秩序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集中的再来谈一下荣辱观道德感与心灵秩序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社会当今发生了很多道德现象,不道德现象,假冒伪劣的问题,道德冷漠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和人们的心灵秩序、道德秩序没有建立起来有关,心中没有荣辱感、荣辱观,没有应有的荣辱观,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心灵道德秩序没有,谈什么社会道德秩序呢,至少他会影响社会道德秩序建立。应该说大的方向来讲呢,很多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多年来一直在走着这个什么呢,比方说一直力主在走两手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在走4个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客观上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这个当下很多道德热点问题引发的社会讨论来看呢,公众对道德问题的基本判断,就是当下我们的公众对道德问题的基本判断,和基本的这个价值诉求,主流都是很健康的,但是社会当中确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荣辱不明、价值错位的问题。

比方说十八大报告所指出来的,一些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一发多发,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对吧,这十八大报告当中指出了很多这些问题。怎么看待这些社会现象、道德现象,这些道德的社会病症结何在?我们说老人倒地不敢扶,好人不敢做,我们说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冷漠,这些问题怎么看?怎么根治?症结在哪里?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从前一两年发生了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大家的议论,说这个道德冷漠,冷漠的路人存在。当然我们也看到另一方面助人为乐的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交警等等,也是比比皆是。社会道德当中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一些极端无良的事件,有时候时不时的也发生。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慈善组织、民间救援、志愿者行动也是在成长,雨后春笋般的也在成长。

所以说这个社会我觉得存在着一些,存在大量好的道德现象,也有一些道德冷漠、缺德现象。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我们不能说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的冷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讲究道德的这样一个文化,我们的传统也是非常强调德性传统这样一个传统,但是到了今天到底是为什么老人倒地不敢扶?为什么社会会陷入一些低信任度的这样一个循环当中?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总体看是富裕了提高了,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为什么就是说,时不时的也有一些感觉反而降低了,这些客观的说,这些道德失信、失范、荣辱错位这些问题和这个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秩序、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或者说在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缺陷,跟这个有关系。和这个管理机制不完善,和我们的这个民众素质还不够整齐,和一些无良的逐利者有关。但是和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建设还没有普遍完全的到位也有关。像现在整个社会我们说这个价值观生态总体主流都是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存在一些问题,比方说理论的构建,相对来说还不是所有的理论构建都很完善,都很成体系,我们在理论构建上还有很多的这样一些不足的方面。理论构建起来了,核心价值体系即便是相对的构建起来,但是它的这个理论化大众化,像社会的宣传诠释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在市场文化当中也存在着很多和我们的荣辱观建设、价值观建设、道德感建设这个相悖的地方。像一些市场文化,也存在一些把作品的唯一评价标准和出发点放在市场效益方面,它成了一个重要的标准了。

市场文化应该说它会自发的引导走向一些以市场为导向的这样一个取向,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这样一个产品,它不能完全走市场的道路。所以我们很反对提这个文化的产业化,文化可以进行产业的改革创新,但是你不能把它市场化,完全的产业化。这个完全的产业化市场化走市场导向,它就有一个眼球率、收视率,市场效应、商品效应的这样一些导向,这对文化的价值观,它的这样一些基础会产生一些问题。比方现在在市场文化当中,像大众所讨论的会产生一些大众文化当中出现的一些娱乐至死的现象,这个问题不在于,大众文化不在于要不要娱乐的问题,当然要娱乐,甚至要有感性的快乐,娱乐是文化必须的一个功能之一,但是我们是不是要娱乐至死,这是一个问题。

美国著名的一个传播学者,波兹曼在他的这个《娱乐至死》这本书当中他就指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文艺作品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如果都以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话,那就要有问题了,那是另外一回事,就要有问题了。媒体作者也在强调,当然有些媒体作者这个说法不一定是全程判断,但是也表达了有些现象。媒体有作者说这是一个没人关心文化,所有人都在关心产业的时代,文化造富正演绎着新一论的悲喜剧,如果有一个行业目前可以用人傻钱多速来来形容的话,那一定是文化产业。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些个别的领域个别的现象,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也表明了大家对于这个商业文化产品的这样一种收益率、效益率、商业效益率、市场率、市场效益率的这个导向的一个批评和担心。

所以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我们刚才说了,不等于产业化,这里面要有一个分寸的把握。因为如果商业完全与商业去策动的话,那他就容易使文化在价值观导向上出现问题,比方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很多我们所批评的,就有一些不管是媒体作者,还是一些文化批评学者提出来的,在这个商业迎合促动下产生的媚俗的文化倾向,存不存在呢?在一些产品当中存在。

从理论上讲后现代的大众文化就带有这样的一个特色,后现代的大众文化呢,后现代主义,尤其是解构的消极的后现代,它这个注重解构,疏于建构,解构什么呢?解构传统的普遍的价值观的那种深度的意义的东西。价值为什么呢?多元化、个性化为标志,碎片化、平面化为标志。这是在理论上来分析,实际上它要是这样一个状态下,它容易使中国的文化生态,就落入一种什么呢,即兴的、即时的、碎片化的、平面化的这样一些东西。那些深远的精神意义,那种普遍的价值就不再存在了,基础性的道德就被忽略了,文化生态就容易落入缺乏精神意义和荣辱不明的一种另一种不平衡当中。

所以现在实际上文化生态当中存在着一些这一类的现象,你比方说去意义,就作品去中心、去意义,这是一个某些做作者的一些取向了,爱情不再强调像梁祝这样的至死不渝,而是天亮说分手,这个美好神圣的爱情被一些作者采用下半身的写作方式。中国传统荣辱观,传统文化当中强调的精神家园、社会责任这个崇高感,在很多作品里面被颠覆了、被消解了。有一些文化创作不再声言,他声言不再赋有载道研制的责任了,那么这样的文化如果多了普遍了,那你一定要走向娱乐至死的这样一个路数上去,那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

美国著名学者阿多诺说失去了审美精神和人文理想制衡的文化是可怕的,文化陷入商业实用主义是危险的。这种可怕的背后是非人化和物化,这种危险的内里隐藏着的人的人性的失落和意义的虚无。所以像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社会当中存在着,有些人存在着一些无意义感,一种无所谓,荣辱感淡漠甚至是没有道德感,甚至无耻,这种现象和我们的整个大的这个价值观生态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生态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是有关系的。

这个问题恰恰就是许多学者所强调的什么呢,现代性的道德困境。西方包括咱们中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是现代性它带给人们一些困境,里面就有道德困境,这个道德困境和人们的心灵秩序紊乱是有关系的。这个心灵秩序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没有引起很多人们的重视。

比方说在这个社会治理当中,政界精英、制度学者,很多学者强调是什么呢,治理当中特别强调制度建设和制度的规导,这个都没有问题,制度的建设制度的规导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制度法律治理,国将不国。但是一定要看到制度治理不是唯一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制度,制度建设、法律建设都是我们的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问题是我们有一些理论,在强调发展外在制度性规范建构的同时,往往忽略的是现代人的内在心灵秩序问题。

你比方说西方的这个规范主义,这个规范伦理学这个正义论,规范伦理学下的正义论,它和美德伦理学在发生着一个理论冲撞、理论争论,互相再有这个理论批评。美德伦理学批评规范伦理学基础上的正义论,包括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是什么呢?就是你只注重外在他律的规范建构,忽略人的心灵建设。

那美德伦理学迈金卡尔为什么强调要回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去重视人性的品德的内心灵的建设。那么现代人的心灵面临着,事实上确实是面临着一些挑战,现代性社会发展带给人们很多物质的丰富,但是心灵秩序无意义感,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灵秩序的碎片化,这些现象也是存在的。为什么现在社会当中有些人会存在无意义感呢?我不知道我是为什么活着,我追寻的终极价值在哪里?没有。孤独感,没有归属感,这是很多现代人精神心理的一个状态。实际上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最初的价值初衷被迷失掉了。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