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立云:破解大城市病,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5)

——北京市“聚焦改革·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三、城市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第三个要汇报的,城市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北京发展的根本性资源就是水。2012年是北京近些年来降水比较多的一年,平均降水量705毫米,全市水资源总量39.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91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全国平均的11%,低于国际人均严重缺水警戒线500立方米。我们印象当中以色列缺水,以色列的人均水资源量是270立方米,比北京多,而不是多一点,所以北京比以色列还缺水,从人均水资源量来讲。这些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北京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方面。我们“十一五”时期,全市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39.54%,2011年为22.5立方米,2012年是20.5亿立方米,2013年为18.66立方米,万元GDP水耗这些年一直在下降,但是这还无法根本改变北京严重缺水的状况。近些年来,全市总的年用水量整体上稳定在36亿立方米左右,而全年水资源总量2010年是23.9亿立方米,2011年是24.7亿立方米,2013年是26.2亿立方米,差10亿立方米以上。我们供水的缺口,主要是靠超采地下水来平衡的,产生了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地面沉降等诸多问题,这个大家都有感受,也都看到过。所以,水资源的约束对北京的发展亮起了红灯。

从土地资源的利用来看,我们市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如果按平原地区来看,平原地区的面积是633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平原地区是2856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达到45%,就是平原地区45%的土地已经是建设用地了,盖了房子,修了路了。这种开发强度,与国外一些大城市相比是很高的。日本三大都市圈,它的开发强度只有16%;法国巴黎大区只有11%。我们规划部门在研究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时,提出平原地区今后至少要保留350平方公里的绿色空间,我们现在已经用了2856平方公里了,这么一算,今后不仅不能再新增建设用地,而且还要从现在建设用地当中通过拆毁返绿色、旧村改造等渠道来抠出一些绿地或者绿色空间出来。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北京土地资源非常紧缺,新增建设用地受到严重的制约。这也是我们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个表现方式,不能老想摊大饼,往哪儿摊?没有空间了,没有潜力了。今后土地利用主要是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效率。

从自然地理条件上分析,北京处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就比较脆弱。开发强度过大,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破坏,而且一旦破坏了,要恢复还很难,江南那些地方,砍了树,山一封几年就长绿了,它的恢复比较容易;我们这个地区不一样,一旦破坏了,恢复起来很难。还有一个,北京的地形实际上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个值得思考的方面,北京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又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南风吹来的时候,污染物向山前平原聚集,6小时之内PM2.5浓度从每立方米50微克到120微克,如果在这个时候南风一停,又赶上一个静稳天气,这个时候我们本地的污染,比如说机动车、燃煤的污染就成为污染的主因素,可以很快的使北京PM2.5的浓度从120微克爬升到大于500微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反映出我们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利的方面。

城市规模如果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就会受到约束,就会顶到天花板上。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要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预警机制,特别是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客观实际要有足够的认识,以此来进一步调整发展的规划、疏解城市功能、控制人口规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我们治理“城市病”奠定基础。从资源环境这方面讲,城市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是大前提。这是第三个方面要汇报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