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教育夯实国家软文化根基(2)

发展特色教育夯实国家软文化根基(2)

各地发展特色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特色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中心,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式教育发展方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发展特色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思路,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特色教育大致经历了学校自发、行政推动和学校自觉三个阶段。在发展初期,一些学校基于自有资源建立起学校特色项目,以特色体育项目、学科竞赛、才艺项目为主,具有一定自发性和单一性。有的学校形成示范效应,成为当地的明星学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提升区域内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要求当地中小学校发展特色教育,表现出较强的自上而下推动特点。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深层改革的校本化发展,在均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共识和行动自觉。各级政府和学校意识到,推动教育改革必须优化学校建设品质、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发展特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各地开展了很多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市在2006年提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2008年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要求每一所学校要以自己独特富有个性的教育特色服务于学生,努力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各得其所地发展。江苏省把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列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

目前,许多地区的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地享誉全国的名片。北京史家小学结合学校文化和办学传统提出 “和谐教育”理念,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和谐教育”已经形成以“五大和谐”为主的鲜明内涵,并在教师团队、课程项目设置、教学基地、教育创新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和完善的传播传承机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苏州市各区县中小学依托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学校进行定位、论证和策划,开展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国际意识等特色教育,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质教育品牌。浙江省嘉善县把当地“善”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把中华传统文化里“善”这一重要特质和核心价值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赋予教育深厚的文化内涵,取得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