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在发展特色教育方面的引导服务职能
发展特色教育,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和角色,要由管理为主逐步向服务为主转变,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教育要素的导向作用,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
第一,做好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特色教育放在教育事业的重要位置,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进行适度超前规划。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在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学校创建特色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工作协调和引导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在各地创建特色学校的全过程中,同步衔接校方需求,做到提前介入、随时沟通、同步跟进。组织中小学构建特色建设清单,架构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引导学校认真梳理学校历史,提炼学校特点,特别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从学校文化的“根”上去明确办学特色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加强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开展特色展示、研讨等专题活动,充分调动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探索共同发展模式,采取统筹领导、统筹管理、统筹考核、统筹激励机制的新模式,全面推动互帮互助。
第三,加强扶持和激励评估。在财政资金支持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大对特色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苏州市全市教育经费投入2008年—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持续超过18%,对特色教育予以专项支持。建立特色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把特色办学列入学校工作年度综合考核,引导学校将特色建设置于学校整体发展之中。组织优秀校本课程评比活动,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苏州高新区文体局围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核心,设置了综合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学生经济社会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成长发展、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管理水平、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办学绩效、社会声誉等2个A级指标,18个B级指标和27个C级指标,并实行双百分制的综合考核评价,在推动特色教育建设上效果明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