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2)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2)

二、如何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一)从中国梦解读世界梦

中国梦扎根于民族性之中,但有着与生俱来的国际取向。众所周知,在国际政治中,民族国家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基本分析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进而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持和保障中华文明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任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压制民族主义旗帜的政治作为都会遇到重大挫折,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含义中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何居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正如上文所述,离开了国际角度,中国梦的意义就无法界定和实现。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国际性与世界性可谓是一个基本的底色。离开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是不完整的,离开世界向度的中国梦也是不完整的。中国人从来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视野中的国与中国文化所及的天下密不可分。因此,理解中国梦不妨持这样两点论的观点,即其基本含义是由民族主义的理想所界定的,但是其核心之处有着国际主义甚或世界主义的材质。问题是,后一种含义能否简单地被称之为“世界梦”吗?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下我们不时提及的“世界梦”,以中国梦观之,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如果把中国梦作较为宽泛的理解,称之为“作为集合的中国或中国人的梦想”即中国或中国人关于未来目标的憧憬和志向的话,那中国梦的外延是很大的。它不仅包括中国对于自强的要求,还包含关于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的秩序安排与发展理想。这样,世界梦的定义也是明确的,即以中国观天下的角度。世界梦不是别的国家的梦想,而是中国人关于世界秩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对于这种理解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国关于世界的看法,与关于自我的看法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在世界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那里,其国家利益、价值观念和战略目标的界定并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随着国力所及的范围伸缩而作相应的调整变化。如果作这种解读的话,那我们只需要中国梦这个词汇,而不必再去研究世界梦这个词汇,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第二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并列的关系。如果把中国梦理解为“中国或中国人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梦想”,那么中国人除了拥有中国梦,还有世界梦,即关于世界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如此,中国梦与世界梦就具备了相提并论的地位。笔者认为,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讲既有本国梦又有世界梦,但是将本国梦与世界梦同日而语的话,对于梦想的主体以及历史阶段而言,还是有特定的所指。在国际关系历史上,有一些中等国家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些民族国家在本区域内充满了生气,本来其民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国家战略的得当、民族精神的高涨,特别是其领袖抓住了历史机遇等因素,这类国家迅速崛起,面临着地区国家向世界国家转变的可能性。在这个历史关节点上,这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备了世界影响力,其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出现了转型的可能性,国家政策也出现了向世界政策转向的可能性,其关于世界秩序和发展的理想也具备了实在意义。因此,如果在中国梦之外再使用世界梦这个词汇,就容易被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从过去的周边面向或地区面向为主,向着世界面向为主转变,中国形成了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并有能力也准备付诸实施。

第三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世界梦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关于世界美好未来的愿景,它是各国人民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对于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不过,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界定。虽然整体上很难归纳,并大量体现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约定中,比如《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家宣言》、《日内瓦公约》等,但是体现为普遍性的世界梦,仍有一个是纯粹的普遍性还是历史的普遍性的问题。就纯粹的普遍性而言,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梦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相对稳固的,大致集中在第一次轴心时代所沉淀的价值追求中。有一些表述为文化经典,有些表述为宗教教义,有不少超越了民族、种族和国家的界线。就历史实践的普遍性问题而言,世界梦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斗争实践和科学认识水平所限定;而且其内容主要由在那个历史阶段起着主导地位的文明或民族的价值目标所定义。因此,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纯粹普遍性意义上的世界梦,又不能忽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世界梦内涵,而且后者往往起决定的作用。

如果持第一种观点,就有必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梦的内涵;如果持第二种观点,则需要厘清中国人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如果持第三种观点,则需要深入研究各国人民的不同梦想,并归纳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梦想的内涵。就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外交实践来看,持第一、二种观点主要从中国这个主体出发,对于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外交较有现实意义;而对于不断成长的大国责任而言,借鉴第三种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