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四川: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摘要: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里所谈到的“风险”,在深入推进改革中凸显。原有体制作用受到抑制,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扩大,“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促使中央和地方区域分割等 “发展中的问题”涌现。

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城镇化改革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开启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由停滞到快速发展的起点正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10月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确立城镇发展的基本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全面启动体制改革,同年部署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我国农村第一阶段改革仅用三年时间便基本成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实行,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自带干粮”进城,迈出了城镇化的关键一步。

此后,城市改革拉开序幕。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同年6月,邓小平指出,虽然城市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是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农村改革三年见效,城市改革时间要长一些,三年五载也会见效。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务院放宽农民进镇落户限制和建制镇设置标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并带动了城镇的发展。邓小平肯定乡镇企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战略,小城镇逐步得到恢复,新兴小城市和集镇也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让农村走向“工业化”道路,而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共推城镇化发展

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里所谈到的“风险”,在深入推进改革中凸显。原有体制作用受到抑制,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扩大,“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促使中央和地方区域分割等 “发展中的问题”涌现。1985年邓小平提出以价格改革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1986年,他明确提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