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2)

四川: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2)

摘要: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里所谈到的“风险”,在深入推进改革中凸显。原有体制作用受到抑制,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扩大,“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促使中央和地方区域分割等 “发展中的问题”涌现。

这个阶段,邓小平的城镇化改革思想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深化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重,面对城市改革进程的复杂性和困难波折,邓小平认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反复强调对城市改革,不要怕冒一点风险。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正是邓小平面对城市改革的无畏精神,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以较快发展。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90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到26.41%。

体制根本性变革力推城镇化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号角。他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三个有利于”,是城镇化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邓小平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镇化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但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国企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实施小城镇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小城镇建设上升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城镇化由此步入加快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

城镇总体上已经从传统镇街转变为现代化意义上的市镇,开始出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层圈式扩展,建立外环过境道路及远郊环路联系近远郊重要城镇的城市网络。这个时期,邓小平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走改革这条路,走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能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到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至36.22%。

改革新起点加速城镇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和继承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城镇化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2000年《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十五”计划建议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写进党代会报告。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深刻变革调整时期,尤其是2011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后,我国城镇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要求。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