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楼”与“大师”新辨(2)

北京:“大楼”与“大师”新辨(2)

摘要:过去的学术评价,大都依赖权威的印象及趣味;会有偏颇,但一旦出现失误,谁的责任很清楚。如今不一样,变得很民主,谁都参与,谁都不必负责任。因为,前有匿名评审,后有数字作证,参与游戏的,似乎人人平等。

过去的学术评价,大都依赖权威的印象及趣味;会有偏颇,但一旦出现失误,谁的责任很清楚。如今不一样,变得很民主,谁都参与,谁都不必负责任。因为,前有匿名评审,后有数字作证,参与游戏的,似乎人人平等。可我们知道,权力运作的奥秘,在程序的设计以及标准的制定;此举的背后,大有文章在。大家都在做学问,有人的成果算数,有人的成果不算数。算不算数,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进入既定的学术评价体系。即便不考虑评估中的傲慢、偏见、人情以及腐败等因素,单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方向、方法来做学问,路子就可能越走越窄;至于因此而窒息某些特立独行的“叛逆”或“天才”,更是在所难免。

我在好多场合质疑当前的大学评估以及提奖学问的策略,甚至称,今天的中国大学有钱,但学术环境及整体氛围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其实,最让我失望的,不是“外行领导内行”,而是民间学术的彻底坍塌——直说了吧,我们至今没能形成有共识、能自律、讲规则、负责任的知识共同体。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