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就业的基本因素已发生重大变化(3)

影响就业的基本因素已发生重大变化(3)

制造业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

受益于国际技术扩散、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或同步于工资增速,制造业竞争优势不断加强。

据测算,我国制造业单位小时劳动生产率从2006年每小时88.72元提高到2010年每小时149.24元,提高68%,与此同时,同期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从每小时7.27元提高到每小时12.79元,提高76%。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之后,我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而工资水平仍继续快速上升,2008-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提高13.7%,而人均工资则上涨了24%。

从目前的数据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尚未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造成显著影响。

一方面,虽然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快速提高,但利润和税收增长更快,工业企业工资总额占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比例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工资上涨并没有对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经计量检验,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对出口额增速和出口量增速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然而,如果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持续明显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将对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造成明显冲击。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往往要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据测算,2009年,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比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的加权平均水平低50%,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此后,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又上升了21.5%。如果这期间我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单位劳动成本没有变化,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维持2008-2010年的水平,那么,目前我国单位劳动成本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40%。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有所下降的佐证。

技术进步受抑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近年来,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技术进步速度呈现加快态势。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98%,2013年上升到2.09%,技术投入不断加大;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2件,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设定的3.3件的目标。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就业需求形成正反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对就业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将产生外溢效应和创造效应,带动劳动生产率整体提升,进而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随着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孕育萌发,我国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加速前进,同时我国劳动力新增数量逐步下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替代劳动力的相关技术逐步成熟,企业加快了智能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拥有120万工人的富士康,已着手通过研发机器人自动化科技缓解日益增长的用工成本;海尔也开始对传统制造进行智能化升级,布局工业机器人,尽管海尔在2013年的全球营业额同比增加20%,但却减少了18.6%的员工。

智能机器人加快推广使用,可能导致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大幅提高。尽管技术进步将衍生出更多的就业需求,但其前提是专业化分工的加速、技术的扩散应用等等,如果这些前提没有同步实现,至少在短期内,将对就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