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传道授业 弦歌不辍(2)

写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传道授业 弦歌不辍(2)

传承品格:为人师表影响后学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以严谨的教师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者的言传身教往往对青年学子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回忆说,攻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以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主编了100多期《民俗周刊》,导师身体力行传授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乌丙安此后从事民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自己的受教经历,年过七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成轩感慨颇深。1978年,何成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容肇祖、王明、钟肇鹏等学者学习中国哲学史。“除集体授课外,大部分时间是一对一指导,倾心尽力,耳提面命,答疑解惑,老师们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老师所指点的治学方法、治学门径,使我终身受用。”何成轩告诉记者,容肇祖等学者强调为人与为学相结合,提倡先做人,后做学问。老师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水平。王明先生曾明确提出:“学贵创新,不以立异为高。”也就是说,做学问力求实事求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不要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我能够取得点滴成绩,与诸先生的教诲分不开。”

首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山东大学举行,二等奖获得者、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陈锦春回忆说,他在求学时因参与董治安负责的课题而有幸受教。“此后10年,我经常拜访先生,请教各种问题:小到解决一个字的意义、一条校勘记的拟定,大到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等。”我国老一辈古文字学家高亨是董治安的授业恩师,高亨逝世后,董治安投入大量精力整理、出版恩师遗著。在学术界,这种衣钵相传的美谈还有很多。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吉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师在人格魅力、学术品格、思想风范方面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甚至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钱锺书、朱光潜、启功、季羡林等学术大家,固然在学术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后世影响更深的还是他们的学术品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