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建国”们的日常生活 (6)

“国庆”“建国”们的日常生活 (6)

摘要:每一个“建国”或“国庆”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尽管成长经历不同,性格职业各异,但相同的是,所有的境遇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烙印,每一个故事就像一面小镜子,映射出变革的轨迹。

周建国的“建国”故事或可拍成一部情节丰富的电视剧,他的人生轨迹几乎每一步都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相契合。

1976年,17岁的周建国进了温州肉联厂工作,月工资60元。这在当时可是件荣耀的事,“当时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不过20多元,肉联厂又是国有单位。”然而工作4年后,周建国就毅然砸掉了这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选择辞职做生意,“很简单,自己算了笔账,在肉联厂待一辈子能赚多少,出去做生意又能赚多少。”周建国骨子里深藏着温州人的精明能干和刻苦大胆。

1980年,年仅21岁的周建国成立了温州第一家副食品企业“温州黎明副食品加工厂”。“啖头汤”的勇者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此后周建国的生意越做越大。

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席卷全国。不满足于现状的周建国也把目光投向海外。1995年,他一脚跨到了南半球,在巴西重新创业。最初的几年,周建国吃尽苦头。他想用义乌小商品、国产小电器打开巴西市场,但语言不通、文化不融入,几乎没赚到什么钱。直到后来涉足蜂胶行业,打通输入输出渠道,生意才逐渐好转。

和老外做生意,周建国并没有给自己取个好记的英文名,他依旧喜欢用“jian'guo”(建国)这个名字。事业做大了,就有越来越多的老外记住了“jian'guo”。有人好奇地问名字的含义,得知是“建设国家”之意,顿时心生钦佩,觉得“意义很重大”。

在巴西的那几年,每逢国庆,周建国都会去参加中国大使馆举办的联欢会,“始终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自豪。”而国内越来越庞大的市场也让周建国看好。巴西的生意上了轨道,政府又屡屡欢迎侨商回国发展,2007年后,周建国开始把重心慢慢转向国内。“jian'guo”要回去“建设祖国”了。

和周建国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周凯。“凯,就是凯旋的意思,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干一番大事。”周建国说,“我看好自己国家的发展前景,在中国是可以做大事业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