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只迈出半步(4)

高考改革只迈出半步(4)

改革措施效果待观察

主持人:刚才我们从宏观层面评价了这次高考改革方案,回到微观层面,本次高考改革提出了高中不分文理科、学生在语数外之外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省份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引导高中素质教育、培育人才的效果呢?在落地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吴华:这些举措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上讲都是好的,也是合理的。只是在实践过程当中,可能引发许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冷静观察,慢慢解决。例如,我国高中过去多年来一直实行文理分科,师资有固定安排,现在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数外之外的三门科目计入高考成绩,可以预想学生的选择一定是不平衡的,这可能在短时期内会引起师资管理上的混乱。

另外,对于文理不分科、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等措施,究竟是能防止还是加剧学生偏科现象,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计入高考成绩究竟能减轻还是加重学生负担,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因为只要最后是凭高考总分念大学,学生一定会想方设法考高分,选择容易拿分的科目参加考试,而并非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制,表面看是减轻了学生压力,但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并不能控制自己考到一个A还是B,他们还是会全力以赴复习备考,无论这个等级和分数在高考中占据多大比重。

谢小庆:我认为这次改革的12项具体措施,包括取消文理分科、英语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可以考两次等等,都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是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保护孩子的梦想,优秀的人才最终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是也必须看到,任何改革措施效果都可能是双刃剑。例如,这次改革方案中提出增加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一方面,这对保障考试公平是有利的。我国从2004年开始到去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已经有16个实现自主命题。但是也必须看到,各省市命题水平参差不齐。我个人认为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命题的全国卷,水平还是最高的。但另一方面,从为高考注入优化机制和改革动力角度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省份又是不利的。各省自主命题,不同省份之间有比较,还能鞭策落后省份不断提高出题水平,如果取消自主命题各地方可能会失去求进步和改革的动力。

杨东平:我认为这次高考改革意见中,最重大的一项举措是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跟高考挂钩,这是这个文本中最伤筋动骨的一项改革,也是理解改革意见的一个重大看点。

制定这项措施,主要出于引导高中素质教育、防止学生偏科、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但是,改革方案对这项改革只给出了一个大的概念,对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跟高考分数如何折算、如何命题考试等,都没有具体说明,需要由两个试点省份进行探索。

这项改革没有先例可循。过去,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考试,前者是一个高度竞争性选拔性考试,而后者是高中阶段学业的合格评价,只要过了就可以发一个高中文凭,两者功能完全不一样。在二者没有挂钩的情况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几乎人人过关,是比较“水”的一个考试。现在跟高考分数捆绑在一起,就必须实行跟高考一样严格的考试管理,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防止舞弊,达到国家级教育考试的水平。但是,目前在国内很多省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甚至还不是省级统一考试,各地市自主命题,出题水平参差不起,管理也非常混乱。如何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跟高考接轨,这对本次高考改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次高考改革之所以选择上海、浙江作为试点,也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目前已经实现了省级统一的高中会考,而且已经实施多年,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也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

其实现在改革措施刚出台,两个试点省份的改革也刚刚起步,马上对这些措施的利弊进行抽象的讨论,见仁见智,难有结果。所以重要的还是在试点过程中,慢慢去观察学生的感受和老师的评价。

主持人: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还特别强调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等补偿弱势群体、保障公平的措施。但从过往的高考加分政策来看,只要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补偿机制,就可能产生腐败和寻租空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杨东平:实际上,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率、对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从2012年开始已经在实施了,并非新举措,这次是正式写进改革方案当中。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在实施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官员子弟搭便车等问题,但是每项政策出台都会有人钻空子,不能因此就否定政策的合理性。如何让政策达到实施的初衷,真正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子弟受惠,这是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在7月初提交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当中,我们认为对弱势学生高考的补偿政策,应该在全国范围和长时期内有整体性、统筹性考虑,做出一个改革顶层设计,而不能一事一议。例如,原来全国600多个扶贫县的农民子弟可以享受招生优惠政策,现在扩大到800多个,但是全国有2000多个县,其他县的农民子弟难道不应该被照顾吗?还有包括搞免费师范生等优惠政策,都应该有长期的规划,才能实现持续的公平。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实行针对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补偿性措施——“肯定性计划”,该计划对受益人群有明确清晰的标准,而且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现在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政策,最重要的是整合出一个宏观统筹、清晰可持续的整体设计,不能顾此失彼、零敲碎打,那样只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谢小庆:关于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政策,我还有另外两个建议。第一,要给家庭教育环境相对更差的学生给予招生政策上的优惠。例如有些学生的父母、祖父母都没上过学,他们能够享受的家庭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学生可以考虑给予少量的加分,例如5分或10分。第二,对各省市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的尖子生给予重点大学的招生优惠。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落后省份或者发达省份落后地区的学校,所具备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应给这些非名校的优秀学生优惠政策,让他们也拥有念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机会。

这也是现在国际上的新认识,除了对经济上的弱势群体给予补偿之外,对教育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也要给予补偿,这实际上更有利于发现优秀人才。从科学选材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个人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标准,从智力因素看,家庭环境差、学校环境差的学生因为享受的资源少,可能更具有学习潜力;从非智力因素看,这样的学生更具吃苦精神,将他们吸收进入大学,更有利于校园多元文化环境建设,他们对周围的学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