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40年燃尽生命为

村支书40年燃尽生命为"三农" 倒在工作岗位上(4)

摘要:有的人去世了,但他还长久地活在人民心中;他的身躯融入了大地,但他的精神却成了一座丰碑。鲍振平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心中装着群众,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责任和务实的作风;他胸中装着工作,有不怕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垮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勤学苦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创先争优、不甘落后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忘我奉献的精神。他长期以来无私奉献,却为自己的家庭做得很少,他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不当"瞎窝书记" 搭起三座便民连心桥

一大家十来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子里,上漏下湿,不蔽风雨,几块方砖围起地铺,随便铺些麦秸就是“床”,红芋杂粮是村民碗里一年到头的主食……

出身贫困的鲍振平,对朱庄村群众的生活有切肤之痛。

“既然大伙选了我,我就不能当瞎窝书记”,从回到村里工作起,鲍振平就立誓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美好乡村,“让咱村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2013年的一天,鲍振平听一位在郑州做生意的村民说,山东莘县种植高档食用菌效益不错,鲍振平和另外几名村干部连夜坐车赶往山东,车行到太和境内,身体虚弱的鲍振平就撑不住了,昏坐在车后座。“鲍书记,咱别去了。这都啥时候了,回去先把病养好再说。”“我睡一会就好了,车不要停。”鲍振平迷迷糊糊地吩咐大家。

第二天一大早,车行到莘县,鲍振平坚持立刻到种植基地去考察,一连跑了六家,已经到了下午,大伙饿得撑不住了,“再看最后一家,看完就吃饭!”鲍振平坚持来到第七家,才找到称心的技术专家。

现如今,鲍振平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近百亩鸡腿菇种植基地,已进入收获季节。基地技术负责人田振达说,种植鸡腿菇的主要原材料是当地的玉米芯,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采摘4—5次,一个大棚每年可产鸡腿菇4000公斤,目前市场价达 8000元/吨,除去成本每个大棚年可获纯利润2万多元。

几十年来,鲍振平时刻不忘带领村民致富,他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看到了什么项目,废寝忘食也要去考察学习,认准后回来自己带头先干,成功了再带动村民。

2013年,一名在外地从事绿化生意的村民回村,闲谈中提议说:“书记,咱也学城里,在路边沟岸上种些景观树,那咱庄更像回事啦。”鲍振平大喜:“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觉得咱村缺点啥,你这一提醒是个好主意。”说干就干,鲍振平从网上、专业书籍上、周边县市调查,经过比较,发现砀山一种叫“春雪”的桃树很适合在朱庄村种植。

但村民觉得买桃树苗还要花钱,现在种的杨树就挺好,思想上不太积极。鲍振平寻思着,带领村民致富才是大事,自己垫钱先把树苗买回来。2013年春,鲍振平拿出12000块钱,从砀山买回5000余株“春雪”树苗,分给庄里的群众,让他们种在门前的路上。又把庄东北角60余亩的荒地、南边的水沟开垦了,种上桃树。

暮春时节,漫步在朱庄村笔直洁净的村道上,两旁栽种的桃树很多已经挂果。芳草萋萋,桃花烂漫,随风摇摆的桃树仿佛在呢喃着鲍振平不甘落后、造福村民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地处偏远的朱庄村,过去是路、水、电“三不通”,过河没桥,下雨没路,晚上没电。就拿桥来说,以前,淇子沟将朱庄与王集镇隔开,老百姓赶集要么涉水过河,要么就得绕好几里路。

“为了咱不再受穷,就是砸锅卖铁,一定要把鲍、王、陶三个村的桥架起来,只要三个村的群众一条心,再大的困难,咱们也能克服。”鲍振平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召开会议,斩钉截铁地说:“三个庄,情况都不一样,结合咱们自己的实际,分年筹建,有钱就修大桥,没钱就修小点的、简易点的。大家都动动脑子,想想该咋筹钱。”

“修桥难度大,第一座桥咱鲍庄带头先干,我个人出资八千,鲍庄在外面打工的、做生意的也不少,手里也都有几个钱,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凑凑,修桥铺路,那可是积德行善的事。”

“鲍书记,听你的,我出两千”“俺哥在外面开饭店,明天我就去找他要钱修桥”……鲍庄群众纷纷站出来,踊跃捐钱修桥。

资金问题迎刃而解,经过一番努力,1999年底鲍庄的桥终于横跨在淇子沟上。第一座成功修好了,陶庄的桥怎么筹资呢?他忽然想到了这几年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最后通过鲍振平多次努力,2001年,陶庄的桥终于在陶庄创业成功人士杨修邦个人出资20多万元下顺利建成。有了前两次建桥经验,随后二、三年,王庄桥也成功展现在群众面前。当地群众称赞:这三座桥是连心桥、致富桥、功德桥。

近年来,鲍振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使村里70%的主干道路面得到硬化;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农电网改造项目,更换安装了12台变压器,新架高、低压线路近20公里,解决了群众心烦的“低电压”问题;争取来了陆集水厂管网延伸到村项目,让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实现了几辈人都盼望的梦想。

现在的朱庄村,道路通了,路灯亮了,自来水到户了,农电网改造了,土地规模流转了,群众增收了……在鲍振平的带领下,依靠调结构、兴产业,向土地要效益,建设美好乡村,朱庄村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深圳做过手术后,一辈子也没好好歇一歇的鲍振平躺在病床上,头脑中还在规划着朱庄村的未来:在陶庄建一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统一规划成小洋楼,在村前建设广场、标准化幼儿园;村后,100多亩的废旧窑址要进行重新挖塘造地、绿化改造,建成“农家乐”;鸡腿菇种植成功了,再扩大到300亩……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