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警惕“吃空饷”的“集体沉默”现象

广西:警惕“吃空饷”的“集体沉默”现象

摘要:对于“吃空饷”现象,放任不管、包庇纵容就是失职渎职,而视而不见、“集体沉默”则是一种更可怕的现象。唯有彻底破除“集体沉默”,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日前,河北、四川、河南、吉林四省清理10万“吃空饷”人员的消息一经曝出,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人们在鼓掌叫好之余,也不乏质疑和忧虑。

“吃空饷”又称“吃空额”,指一个人占据着单位的编制、岗位,但不去上班、不用工作,却能照常领取工资福利和享受待遇,甚至还可以累计工龄、提拔晋升。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劳而获、尸位素餐行为,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近年来,“吃空饷”现象频发、多发,涉及人员之多、地域之广、金额之巨,简直触目惊心,令人瞠目结舌,深深地刺痛公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广为社会所诟病。

财政资金,是人民的钱,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吃空饷”不仅侵蚀财政资金、浪费公共资源、损害社会公正,而且直接影响部门和系统的正常运转,还会严重破坏政治生态,其本质上是一种中饱私囊、徇私舞弊的贪墨行为。党和政府对治理“吃空饷”问题不可谓不重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层层下发了各种清理“吃空饷”的文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过各种“清理行动”,其中不乏信誓旦旦之态度、措辞严厉之声明,但各地在落实中仍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现象,治理效果仍差强人意、不敢恭维。

“吃空饷”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形式各异。之所以久治不愈、无法根治,并且愈演愈烈,除了有权力庇护、存在利益输送关系等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性沉默”的环境氛围。部分编制、人事、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基于部门利益或其他因素的考量,大家心照不宣,集体坐视不管,为“吃空饷”开启“一路绿灯”。所在单位领导固然知情,但是要么畏惧权门、趋炎附势,要么制度松弛、管理松懈,更为“吃空饷”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干部职工虽然对“吃空饷”现象“看不顺眼”、深恶痛绝,但基于举报无门、反映无效,或是担心被人“报复”,只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吃空饷”就大行其道、司空见惯了,最终导致公共财政领域的“公地悲剧”。

对于“吃空饷”现象,放任不管、包庇纵容就是失职渎职,而视而不见、“集体沉默”则是一种更可怕的现象。唯有彻底破除“集体沉默”,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一要在加强监管、完善监督上下功夫。不管是人员编制管理,还是财政资金监管,都应该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社会的监督权,营造一种人人都乐于监督、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良好环境,坚决堵住“吃空饷”发生的监管漏洞。二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做文章。除了要进行集中清理、定期“清扫”、定点清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举报奖励制度、舆论曝光制度、检举受理制度、责任倒查及惩处制度等全方位、立体化治理体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实现治理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一旦发现“吃空饷”现象,要严查、深挖、细究,及时纠正。三要在整治力度上使狠劲。“吃空饷”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除了要坚决清退“吃空饷”人员、全额追缴非法所得之外,还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连带责任,主要领导要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其他领导要负相应责任。从轻处理、从轻发落是一种纵容和包庇,轻描淡写、含糊其辞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必须坚持从严整治、从重惩处,把问责问到位,使整治形成震慑,决不能让规则制度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使问责机制成为“橡皮图章”。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