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的包融性与整合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相对一体的文明主轴
黄河文明在其形成演进过程中,一直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类型与文明形式。但借鉴、包融其他域外文明,同样对黄河文明演进与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文明也正是以自身文明为基础,结合其他域外文明成果,整合、创新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华夏主流文明。这里所谈及的域外文明不仅是指我国其他地域文明,也包括中亚、北亚、西亚等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黄河流域地处东亚大陆的核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史前东西方人类大迁徙的必由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黄河流域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从陶器、青铜器、车马技术、原始宗教、社会习俗中,可以发现黄河文明与周边文明存在某些共性,甚至具有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似类型。这些文明的相似性固然可以用人类学家Bastian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同质性”来解释,但也不能忽视世界范围内文明交流所起到的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中国社科院彭卫先生曾说过:“任何文明的形成、发展、兴盛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而任何文明交流的产生都是历史时期人口流动与迁移下的结果。”或者是战争,或者是贸易,或者是文化的交流,使得一群群古老的部族或者个体从黄河流域出发到达中亚、北亚、西亚、东欧、北非,也有另外的人群从中亚、南亚甚至欧洲来到黄河流域,在流动与迁移中他们把世界其他文明与文化带到了中国,也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因此,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黄河文明得以包容与整合域内外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多样但一体的文明主轴。
确立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与主体地位,不仅是事关中华文明传承与现代中国民族集体记忆延续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增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所以,黄河文明的主体性与核心性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的具体表现,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主轴。
(作者分别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副馆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