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为了和平的纪念(2)

国家公祭:为了和平的纪念(2)

摘要:“历史不能被遗忘。正如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过,一个民族怎样对待历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办公室里,朱成山轻呷一口水,脸色平和而坚定。

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

在2014年春节前几天,朱成山是最早得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消息的人之一。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后来连续写了四篇文章解读此事。消息一经正式公布,他的手机立刻被打“爆”了,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使一向注意体育锻炼的他也累到不得不靠吃救心丸来支撑身体。

“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将其写入国家立法,这说明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朱成山表示,自己累并快乐着。

他最早萌发应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的想法缘于一次日本之行。1994年8月,朱成山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受日本民间团体之邀前往日本本土,向日本民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恰逢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朱成山看到,在广岛的公园里,祭奠的鲜花堆成了小山,日本各大媒体长篇累牍地进行相关报道,广岛和长崎举办“原子弹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念仪式”,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日本首相、各大党派领袖、众参两院议长等国家核心人物纷纷出席。朱成山这才知道,二战后,除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外,日本每年都为原爆遇难者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当时对我震撼很大,日本可以纪念广岛、长崎原爆遇难者,我们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却没有纪念活动。”朱成山回忆说。所以,他当年一回国立即向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部门提议举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活动,199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此后,每年的这一天,悼念活动的规模、人数和影响均不断扩大。

然而,在朱成山的心里仍有遗憾。他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到,二战后,世界许多地方纷纷以国家名义悼念战争中死难的民众,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馆等,都是国家级纪念馆,每年纪念日均举行国家层面的公祭,有国家领导人到场并公开发表演讲。

2004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携女儿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感到既震惊又困惑:“为什么这样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浩劫,仅停留在地方层面上纪念?这与国际上对待此类事件的做法差异很大。”他前去与馆长朱成山交流,并询问:“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朱成山提出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想法。

2005年,赵龙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提案,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共有49名委员联合签名。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再次提交了一份相同建议内容的议案。2014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建议终成现实。

“南京大屠杀与奥斯维辛大屠杀、广岛原爆被并列为二战三大特大惨案之一,它不只是南京之难、江苏之难,更是国家之难、人类浩劫,理应举行国家层面的公祭,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在朱成山看来,中国的这项国家公祭虽然来得稍晚了一点,但它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过去我们没敢做的事情,现在做了。它顺应民意,体现了国家对生命、对老百姓的尊重,也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知趋于成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

为了和平的未来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有明确表述:“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朱成山解读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公祭是一种形式,既表明国家对历史的态度,也提醒国人不要忘记历史,要向历史学习,反思和吸取教训。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受到列强欺辱,中国人为什么被日本侵略者屠杀,那就是我们落后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防止和平麻痹症,防止悲剧重演,为了建设和平的未来。”

“和平”几乎是朱成山近年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词。他目前拥有许多头衔,其中最主要的,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长外,还有一个是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他经常讲:“我一个肩膀挑着历史研究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着和平学研究的担子。”

朱成山开始关注和平学,始于2001年首次赴美国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时值南京大屠杀发生64周年,同时也是美国遭遇“9·11”事件后三个月,他参加了中美两国和平友好人士在旧金山举办的和平祈祷仪式,约有3000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在场,既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祷,也为“9·11”事件遇难者祈祷,场面庄严而神圣。朱成山站在人群中,深切感受到:“和平不是政治口号,和平是跨国界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回国后,朱成山开始积极倡导将国际和平学引入中国,创办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国际和平论坛,编辑出版《世界和平学概况》等专著,并在每年“12·13”悼念活动中增加和平集会的内容。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