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程恩富:把握关键词抓住依法治国精神实质(3)

第三个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前几个月,我在《人民日报》有个访谈专门谈平等的。当然我们知道,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不可能完全平等,我们现在只能是符合初级阶段的一种平等,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包括两性关系、家庭关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平等的内容和形式是发展的。

一旦法律制定出来,都是应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但是制定法律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些法律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不公平性的,是现在(现实)所需要的。比如,前两年立的婚姻法里面涉及到房产问题,现在社会上争议很大,经常有人问我,我认为从国家利益角度很难处理。比如说,婚前的房子结婚以后(夫妻双方对其)有没有权利。现在我们说婚前的住房,如果是男方买了,结婚以后,除非你同意把女方名字写上去,如果不写的话,婚前的房子与女方无关。如果结婚后不写上去,一旦离婚,女方就觉得吃亏了。但是如果倒过来,我们再假定,如果婚前的房子,结婚以后是两个人共同所有,离婚可以分一半,那么男方又担心女方先结婚一两年,又离婚,就可以分得房产的一半。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很难处理。目前我们的立法采取了刚才第一种办法,但你说是不是最佳办法、是不是就是很平等?未必是这样。但是立了,大家都要这样做。立法的中间还是有一定不公平性,只能是两种方案取一个比较现在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案。实际上外国很少有这个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外国人的年轻人结婚一般是不买房的。因为中国的风俗一定要有房子,至少两三年之内就要有房,就带来这个问题,婚姻的前三年是最不稳定的,离婚率相对比例是比较高的。

立法之后都要平等地执行贯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这里只是补充立法中间还要考虑到一定的因素,是不完全平等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你说在法律上完全平等吗?这里有两层次。第一,我们的宪法规定,党章也规定,十八大报告都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的中央领导讲话也是一直讲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要占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是不平等的。但这个不平等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维护党执政一个主要的支柱。但是在立法以后,在实际发展中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涉及到法律,都是要平等执行的,一视同仁,说平等是指这个角度来说的。从立法角度,本身公有制、私有制,在美国的地位也不一样,美国就要强调私有制占主体。但是有一些人理解以为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就好像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那就是对宪法和党章根本误解了。所以,这个平等的问题,从我们研究方面来看是两方面,一个是立法时候的平等情况,一个守法、执法的平等,要分两个层次来考虑,不管是婚姻法也好,还是涉及到基本经济制度也好,都是这样来考虑。

第四个原则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学中间除了法家比较强调法,儒家为首的,包括各种宗教都是强调以德行事,对国家来说要以德治国。但是我认为法律是基础,完全或者主要靠以德治国,那肯定是不行的。没有法律,道德也很难维持。比如说我们二十年前就听听说,香港、包括新加坡,海边都没有丢纸屑的等,过马路也是很自觉的,说人家的道德思想水平高。当时我就不相信,我说肯定是他们罚得重,罚惯了以后,大家就自觉遵守了。后来十几年前我到香港看,果然是。海边一走,就很大的字,写着海边丢垃圾罚两万港币。你想丢一个纸屑要罚两万港币,这还是十五年前、二十年前的事情,当时一般的职工一个月也就是八千港币,就是要罚你工资两倍半,你去丢一下试试看。所以,香港人都不丢了,然后慢慢的,大家就遵守了,其实是不丢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法。但是我们并不否认道德,现在德方面也发生很多问题,其中很多也是由于法治执行不严、立法不严导致人家不愿意遵守。

第五个原则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这里面跟刚才讲的完全有关。大家记得吗,十七大报告提到了三个词叫世情、国情、党情。实际上作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我有六句话,就是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综合创新就包括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这里面有世情的,后来我们发表以后,十七大报告也首次提到世情。要把世情和国情的关系处理好。我们既不能不了解世情,就是对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利弊)都不了解,单纯以中国特色为理由,维持一些不当的做法。为什么先于十七大报告我会提出“世情为鉴”呢?因为我看一些学者讨论问题,第一对国际的情况不知道。比如说搞股份制,他不了解国外怎么搞的,当他跟我讨论时感到理由不充足的时候,往往讲一句话: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说这是中国特色,这个讨论就结束了。所以,我就深刻感觉到,中国国情决定是没错,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国外的各种做法的利弊、各种模式的利弊,所以,当时我就提了一个“世情为鉴、国情为据”,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国情为据”实际上就是这里讲的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中国的实际往往是有争议的,所以国内外要结合起来。我们有很多好的经验要发扬,也有一些弊端不能以中国特色、以中国国情为名长期保持下去,那就不行的。这是讲的总目标和几大原则,这是总论部分最重要一块,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