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辽宁: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法治作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刻度,需要对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进行立体定位。如果不在意识形态上搞清楚法治、改革、革命、社会与权力等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失去了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两大重要任务。其中,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具有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决定》的精神实质来看,执政党正在运用法治方式或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来完成执政方式的转换,以法治中国建设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成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法治体系建设的指标明示,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找到具体的可操作方案。在改革与法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法治体系建设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案,而深化改革成了法治体系建设的路径。实际上,不仅法治建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而且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也需要推进法治建设,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法治的保障。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完善执政方式,领导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及时巩固、发展改革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不仅是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并不仅仅因为法治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且因为现代国家都是政党国家,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家,主要标准就是看执政党是不是依法执政。只有执政党依法执政,把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才有法治国家。因而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在表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缺少主语,因而一些人产生误解,认为改革就是改革、法治就是法治。但实际上,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法治、改革与执政方式的转变是不能分开的。为了避免误解,就需要在执政者、法治与改革三重关系中,来思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意味着不是单方面推进,它包含了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在执政党、法治和改革这三重关系中,执政党要通过法治体系的建设和深化改革的手段来完成执政方式的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实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的长期执政。

实现法治与改革思维路径的协调统一

虽然法治与改革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但在一般情况下,法治与改革这两种手段不宜同时使用。然而在现阶段,中国法治建设与社会转型是连在一起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的完成既需要深化改革,也需要建设法治中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法治不仅仅是手段,而且具有目标属性,因而成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互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要深化改革就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改革与完善执政方式或者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因而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等同时进行,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