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为什么能三年战胜国民党(4)

中共为什么能三年战胜国民党(4)

摘要: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虽然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相对于国民党400多万军队仍显得比较弱小。因此,国民党并不以为消灭中国共产党会存在多大的困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陈诚曾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中共军队。基于这种速战速决的幻想,以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国民党军发动了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内战由此爆发。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多,国民党就败退到了台湾,这是什么原因?

两党领袖:毛泽东更具有战略眼光和民主作风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共两党都是强调集中领导的领袖魅力型政党,两党最高领袖对两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需要统一集中的军事指挥问题上,两党领袖的指挥艺术对战争成败则更为关键。正是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拥有战胜蒋介石的“法宝”。

由于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出身、经历、所处政党氛围等方面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人性格和气质:例如,蒋介石比较内向,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够浪漫,谨小慎微和墨守成规;毛泽东比较外向,不拘小节,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可以边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边脱下棉裤捉里面的虱子,捉住后还用手指挤得啪啪直响。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把自己1936年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送给了柳亚子,后来登在重庆的报纸上,很是吸引人。蒋介石知道后,曾要下面组织些文人墨客写些更高雅的诗词,以便把毛泽东的词比下去。结果,国民党方面硬是没有写出一首能够赶得上毛泽东想象力的诗词。

这种性格特征在军事指挥上的反映便是,蒋介石缺乏战略上的考虑和政治决断力,他关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例如,蒋介石讲演当中经常会提到的内容,大都是如何整饬军容军纪。并且,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甚至连部队行军时应当怎样走路,怎样露营,怎样防空,怎样布哨,都要管。不少战役就是由于蒋介石不顾国防部、军令部的总体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越过上一级指挥机关,直接指挥到前方部队去,从而使得所有的部署都泡了汤。

毛泽东恰恰相反,他只关心大的战略,关心大问题,从不过问前线部队具体怎么做,更不会去干预前线指挥人员的具体指挥行动。并且,毛泽东还比较善于倾听战地指挥人员的建议。例如,1948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曾电令粟裕率三个纵队渡长江南下作战,而粟裕认为在黄河、淮河间作战更为有利,毛泽东便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从而为以后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合力进行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兵员补充:“解放战士”源源不断

经过两年作战,到1948年中期,国民党军队已从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而中国共产党部队已从127万人上升到280万人。尤其是在东北,解放区占全东北土地面积的97%,国民党军队只能蜷缩在长春、锦州、沈阳等少数大城市里。东北野战军达到70余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只有50余万人,中共军队已经在人数上超过国民党军队。中共军队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在农村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大量招收翻身农民参军外,更重要的兵员是国民党军俘虏经过教育后被补入中共军队,当时称“解放战士”。“解放战士”在共产党军队中的比例越到后期就越高。1947年12月,陈毅就曾讲过,一年来,“我们补充了20万‘解放战士’,12万翻身农民”。1949年4月,周恩来曾讲:“解放战士”在部队中,多则占80%,少的也占20%~60%,平均占65%~70%。

“解放战士”不但在人数上补充了共产党各支军队因战争伤亡带来的缺额,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战术水平。陈毅曾讲,当一个营长带三个连进攻一个村庄时,因村外是开阔地,冲锋一次就死伤七八十人。一个“解放战士”就出主意,告诉营长,要用机枪封锁敌人的枪眼,掩护冲锋,他先负责布置好标尺,试验射击目标,然后指挥三挺机枪一齐开火,压制住敌人的火力,再一次冲锋就成功了,还没有一个伤亡。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为证。因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武器是枪支,故常常抵近射击。在炮兵建立初期,团、营长们还是要求把炮拉到离敌人二三百米远的近距离才射击,致使炮兵伤亡很大,且妨碍步兵的战斗动作。有时甚至炮弹从东面打到了西面,从西面打到了东面,往往打到自己人,而“解放战士”中的炮兵,就知道如何根据各种炮的射程,按一定距离射击。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