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3)

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3)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建设的经典著述,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影响或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并大胆提出了发挥好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

毛泽东与工商联谈话的实质是与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一致的。毛泽东与陈云这些改革思想对于克服当时盲目求纯的思想是一剂良药,同时也显示出所有制结构、生产与流通体制等方面也与后来探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靠近。

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也提出了要改革体制的一些设想,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商品流通,商品交换等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层面剖析问题,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偏重于从政治维稳的思维与视角去探索与研究,因而当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或动荡等因素,往往容易使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逆转,也容易将正确的理论误判为资本主义不健康的东西轻易改变,甚至转而受到批判。尤其在毛泽东晚年阶级斗争为纲困扰着他,把党内同志的不同认识、不同意见误判为阶级斗争的新苗头、新动向。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很容易否定原来正确的思想,在阶级斗争这根弦绷紧时,正确的经济建设思想容易被异化。因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与陈云同志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未能得到全面贯彻与实施,被不断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当时“左”的思想干扰而搁置,被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未能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消除。

尽管毛泽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未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实现,但其所著的《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两篇理论文章对于指导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和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仍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毛泽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以及关于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对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1页。

②王立胜:《重新认识毛泽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③贾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④石仲泉:《毛泽东艰辛开拓》(增订本),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16页。

⑤范志轩:“毛泽东创新思维的方法、因素及现实意义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34~37页。

⑥杨治远:“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7~19页。

⑦彭家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6~29页。

⑧顾保孜:《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期,第20~22页。

⑨傅佑全:《党的三代领导人廉政思想发展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⑩王立胜:《毛泽东晚年的艰苦探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