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对高校现实问题和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明确了高校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
当下与未来,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硬实力的比拼,还是软实力的较量、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应对综合国力竞争新趋势,高校在把握方向、立德树人方面的使命更加艰巨。特别是在某些势力热衷以我国高校为目标,持续进行分化、西化,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情况下,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教育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当下,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特征也日益明显。所以,能否引导高校大学生和教师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校党委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就必须紧紧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德育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多新成绩和新经验,但也有些地方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其中在某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一些教师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价值的现实,无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的解释,难以回答大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问题。比如不能教给大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思路、智慧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短板”或“软肋”。这样的“理论与现实未能紧密结合”的思政教育课,很难让大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并付诸成长与成才的实践中。所以,也就不太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此外,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和大学生的文明修养现状,也同样存在着种种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前些日子,《辽宁日报》致信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其中所揭露出的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随意而任性地“抹黑中国”这种现象,恐怕并非一二孤例,足以值得相关各方重视与警醒,并及时地推出有效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已成常态。西方发达国家某些价值观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主张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效应,并通过各种渠道产生影响,在我们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取向上也留下了某种印记。这样的情况在我国文科类、外语类大学中更为显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立场,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学会分析,善于扬弃,并能较为准确地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审慎,进而锻炼和培养批判能力、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这在当下与未来,需要有关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加以积极和有效的引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