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弱化、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的现实,河北要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必须把创新发展作为主线,通过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一个地区重视科技创新的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各地经验表明,充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一直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虽然也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摆不上位,用心不够,出招不多,发力不足;对科技投入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似懂非懂、知之甚浅,习惯于用单一行政思维抓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投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性投入,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倍增效应。经济学上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显示,人才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70%,而资本的贡献率仅为30%。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面对同样的挑战,谁能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谁就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创新的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不创新肯定是死路一条。河北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科技创新,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科技创新超前规划布局,并加大地方党政班子考核中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的权重。在大力增加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特别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形成企业积极主动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局面。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出台评价实施管理办法及评分标准,对企业的综合指标、创新投入、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创新管理和创新载体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实行企业创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异常活跃,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协同创新不仅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地位的主要方式,也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快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现实途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协同创新。与京津相比,河北创新力量明显薄弱。但是,北京是国内技术人才最丰沛、技术水平最先进、技术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中央强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借京津之智发展自己的重大机遇。河北在协同创新中借梯登高,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将大大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缩小发展差距,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北京提出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建设创新型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北加快发展的历史契机。我们应紧紧围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和基地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开展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具体路径为:一是产学研各方主体共同建立以重点产业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园区。二是以产学研合作主体为主要参与人,建立股份制科技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高新技术成果折算成股份向企业投资入股,分享利益,共担风险。三是围绕科技产业链共建经济实体,加快京津冀各类园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