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30年,上海城市治理路径

上海:未来30年,上海城市治理路径

摘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从制度、信任、共识三个维度出发重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善治体系。信任是社会制度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和纽带。共识则是信任的升华,是一个互信共享的意义系统,它凝结着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特定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也是维持社会制度良性运转的粘合剂和精神支柱。在中国,社会善治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联合举办“上海未来30年发展视野下的特大型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愿景、如何实现特大型城市的社会善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予以摘登,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探究城市治理的上海特点

王国平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上海的同志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对上海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同时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面向2050年,上海特大城市的治理应当做好几方面准备工作:

第一,要把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般规律、全球城市治理的一般规律及其有益经验,同上海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要在未来世界与中国长远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上海未来30多年的战略思路,以及实现这种大变革大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三,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和前瞻性。20年前,中央确立了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定位,其中就有专家学者的智慧贡献;也是20年前,林毅夫等专家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科学分析了中国经济奇迹,正确预测了中国经济总量将赶上美国的时间;75年前,熊彼特提出了创新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90年前,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长周期理论。这些都说明长远战略眼光的重要性。

第四,要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框架和传统思维模式。未来30多年,可能将爆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工作生活等都将出现革命性变化,上海应把握住变革的机遇。未来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不仅仅要借鉴纽约、伦敦等当今全球城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上海的特殊地位和前景。

第五,努力创新上海的治理。核心价值、根本制度、党政组织是上海治理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努力建构主体多元、机制多元与整合、空间广泛与嵌合、实体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治理良性互动、上海与国内国际互动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在治理技术维度上多样性、在治理核心上具有统领性、在治理方式和手段上多元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