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是政府经济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转方式、调结构及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四新”经济要求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消除传统条块式管理与其发展存在的冲突。
——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政府大包大揽,导致企业对政府部门的非理性依赖;二是将“四新”口号化、空洞化,不去主动破解“四新”经济发展的制度藩篱,而是“无为而治”。
——在规划布局上,政府的规划布局远赶不上市场和技术的动态变化,难以适应“四新”经济的新速度。“四新”经济的跨界融合的特点,又难以通过制定分类目录和统计口径的方式进行界定,如果人为界定,难免自缚手脚。
——在推进方式上,过去通过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传统产业扶持方式,难以适应“四新”经济的新需求,而且也存在诸如企业对政府过度依赖、各部门争取资源分配权等弊端。应当鼓励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特点,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四新”经济隐含着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发展,推进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规定统计口径,不锁定范围和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产业定位论,只提出发展方向,不确定具体产业内涵,留下未来发展空间。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动性越强越好,创新活力越足越好,产学研用结合越紧密越好。要从习惯于抓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更加重视扶持小微、草根企业;从过分强调有形资产投资转向更加注重研发、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投入; 从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转向营造发展环境; 从简单机械依赖产业政策转向主动顺应“四新”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和服务氛围。以前注重企业产值、规模和历史,现在要注重团队、注重技术、注重商业模式。要从单纯的引进企业转变为按照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发展需求,开展专业招商、代理招商、市场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务招商。从拼政策、拼资源、拼成本、拼价格,到拼服务、拼氛围、拼营商环境,把优惠政策转为服务功能,推动“四新”经济集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