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陈冬生: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6)

三、正确认识严明政治纪律的几个难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纪律建设与权力配置的关系。任何一个制度后面就是权力,纪律是一种制度,它与权力的配置相关联。比如,我们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有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与行政权力的距离远近是不一样的。权力最大的是街道、乡镇。党章第五章,第32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和街道,党组织全面领导。而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不一样,国有企业的党组织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业务上不发挥中心作用,所以签合同不是党委书记的事,但在重大政策、方针、政治决策上党组织必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的生产开展经营工作。而非公有制中的党组织,主要是要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通过法律约束使它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的方向。

五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它的权力大小是不一样的,那么纪律约束的对象也是有差别的。党的领导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做到三位一体,所以,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就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从管理这个角度来讲,既要强调职责、权力,还要强调奖惩、升降。

第二个问题,纪律建设与改革和利益调整有关。纪律是一种制度,制度后面就是权利,权利后面影响利益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一句话,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中国式的难题,制度天花板、利益固化形成了一些利益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我们现在要推行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再改革,要推行混合所有制,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就是要进行利益再调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改革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中期和后期,初期改革是放权让利,国家把权力放下去,国有企业把是权力放下去,启动改革。那个时候有一个好处,容易改的先改,最初的改革是方方得利,皆大欢喜,这是第一阶段。所以,改革的阻力就少了,因为我们推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根据大家的承受能力,根据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程度,从容易的改起,第一步选那些方方得利的改,大家都高兴。

进入改革中期,就是一方得利多,一方得利少,甚至不得利,所以改革中期就比改革初期难一些,当然也不是很难,为什么呢?不管怎么样,改革总会有人得利,其他人有些不得利,但也不会损失多少,那个时候改革的阻力还不是很大。

现在我们到新一波改革了,十八大以来我们有一个说法,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说到底就是现在改革进入到后期了,后期有一个特点,既不可能方方得利,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人有损失,一部分得利,另一部分还不受损失,现在就是进入深水区,最难的就是改革改什么都会有人受到利益的冲突、损害、减少。难就难在这一点,利益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了,现在要改可能就会得罪某一个利益群体。所以,以前改革都是部门拿方案,每一个部门拿方案的时候都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然后把人家部门的利益尽量争取拿过来,管的越多,它的权力越大,利益就保护的越好。现在不可能这样改了,中央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而不是由部门来拿方案了,这就是站在全局的宏观角度来改,该得罪的就得得罪,总体上利益是增加的,通过改革获得利益红利。

所以,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说一改就什么都得利了,有些利益比原来还要少一些,但要保证总体改革的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就是利益的再调整。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讲的直一点就是要有担当,要不怕得罪人。全面改革,利益再调整就更需要政治纪律的约束,要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一改革受到损害,就抵制改革。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