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古希腊圣贤之苏格拉底(4)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善生”的人生追求以及“宁愿饮鸩而亡,而不愿苟且存活”的死亡选择,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光辉先哲形象。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心态好,也有一些小的故事。有的时候他在广场上面跟别人对话,或者说做一个演讲的时候,他的老婆跑过来可能给他一瓢冷水,说不要在这儿乱讲了,回家去做饭或者怎么怎么样,当然有一些这样的笑话。但是苏格拉底的心态非常好,没有关系,那就回去。他结婚了,住在一楼的时候他很高兴,别人就说一楼不好,楼上经常有人丢死老鼠下来,而且别人泼脏水,这个有什么好呢?苏格拉底说这个蛮好,住在这儿,我上街就直接去了,我不用下楼了,这个挺方便的。后来因为有一个老人有残疾,住在六楼,我说我这个不好,想跟你换一下,苏格拉底就跑到六楼去住了。但是还是很高兴,别人问他你怎么还高兴呢?他说六楼视野很开阔,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且上上下下还可以锻炼身体。他心态极好。

苏格拉底追求德性、美德,而且是身体力行。他经常讲一句话,决定你是否幸福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在于你的心境。决定你的幸福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你心里面的那个境界,就是心境。中国的传统文化讲一句话,境随心转。外在的环境随着你内心的转变而转变。什么叫做随着内心的转变而转变?主要就是苏格拉底讲的,你的内心是要有德性的,那么你的心就不会被外在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转走了,而能够让外在不好的东西随着你心的改变而改变。

同时,苏格拉底在探索这种德性知识的同时,他还身体力行的把他的一些道德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之中,当然这个跟孔子是相似的。孔子也是一方面教育,另外一方面实践。苏格拉底一生只有两次参加过雅典的政治事务,而这两次都是由于他感到现实的政治事务是不正义的,所以他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拒绝施行。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没有办法改变这样一个不公正的事态的结果,但是他用他的这样一个道德立场体现了一个公民的正义勇敢。

苏格拉底和孔子不太一样,孔子他颠沛流离,跟苏格拉底一样,他非常出色,以追求德性为最高的目标,追求仁义。但是苏格拉底基本上一生就在雅典,而且他以遵循雅典的法律自己的依仗。但是孔子他是鲁国人,他想为鲁国做事,但是鲁国不允许。鲁国当时比雅典还更糟糕,雅典它有一个强大的城邦,有一些法律,但是对于人民的统治是不太好的。而鲁国它相当于四分五裂一样,它有三家大夫,季氏、孟氏、叔孙氏等等。三家大夫把持着鲁国的朝政,加上鲁君,四股势力,孔子在中间很难把持好。孔子虽然50岁做官,但是过了三年就不行了,得罪蛮多人,没有办法就走了,从55岁周游列国13年,到68岁返回鲁国。当然返回鲁国之后,他的夫人去世了,在70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去世了,最好的学生颜渊也去世了,72岁他自己也去世了。

苏格拉底他一直在雅典城,但是它最终不是像孔子那样老死的,而是因为饮鸠而死,喝毒酒而死,被判处死刑了。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当时他的罪名,一方面是不敬神,另外一方面是散布了一些,用现在通俗的说法是对统治不利的一些东西,再加上不敬神,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家,他反对那种愚昧统治,他不敬神。由于这两个原因,再加上他的一些反对者,于是就精心炮制他的一些罪名,说苏格拉底你犯了很大的罪,现在我要把你判处死刑。

判处死刑怎么办?判处死刑的时候,在量刑申告的时候,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什么叫做量刑申报?就是他虽然判了死刑,但是苏格拉底他还有一个申辩的权利,我认为不对我就身边。但是苏格拉底他本身认为我根本就没有罪,如果我认真的申告对自己的刑法,也就首先意味着我承认我自己有罪,因为有罪,我认为你这个量刑不当,所以说我必须要申辩。但是苏格拉底认为我没有罪,不仅没有罪,而且我对雅典城邦是有功劳的。在这种情况下,但是他不能不申告。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一个量刑申告呢?因为这是雅典的法律。

因为我们刚才讲过,苏格拉底是非常强调理性的,而整个古希腊最终产生的是法律是最高的,就是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至上,这一点和我们传统中国的人治,和皇帝是天子这个观念不一样,它是法律是最高的。在这样一个法律是最高的情况下,允许你申告,而且你必须要做量刑申告的时候,苏格拉底不能不申告,如果不申告就是蔑视法律,或者说违反法律。这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个是不正义的。而他一生追求的是正义,是德性。于是他这个时候采取了自己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按照法律的程序提出了自己的申告,同时又在申告中间说自己这样一个量刑,自己的申告与刑法无关,反而说我对雅典城邦是有贡献的,是有功劳的人,从而维护了自己一贯的立场。

这个申告就是著名的《关于在国立迎宾馆里赐给他国宴的申告》。当然这样一个申告,让众陪审员感到很愤怒,你藐视我们,你不仅说我们判的量刑完全是错的,而且自我标榜等等。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触怒了陪审团,最后定的就是死刑。但是定了这个死刑之后,他的学生,因为他是一个很出色的人,他有很多很好的学生。他的学生就买通了这样一个看守,甚至还安排好了到国外逃亡的地方,逃到雅典之外去,我们买通了关节,全部都打通了,并且派他的弟子克里托进入到狱中跟苏格拉底说,我们现在什么都安排好了,只要你现在答应,我们立刻就走。怎么逃亡,细节全部安排好了,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苏格拉底根本就不去,当然还有一点,苏格拉底如果当时在量刑申告中承认自己有罪,也不会被判处死刑。假设他一个很富有的人,你可以出财产,出多少钱也能够使你的罪过减免。但是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任何罪如果逃跑的话,首先就说明我有罪,反而不就说明了我有罪,我有罪害怕死亡,所以我只能逃跑。这是苏格拉底的想法。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