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古希腊圣贤之苏格拉底(6)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善生”的人生追求以及“宁愿饮鸩而亡,而不愿苟且存活”的死亡选择,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光辉先哲形象。

当然苏格拉底他自知其无知,一生以追求什么是品德或什么是德性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但是他没有做一个非常纯粹的抽象提炼,他没有纯粹的提炼出来究竟什么是德性,但是他现在提炼出来了,在伯拉图这里。他把它提炼出来叫理念。理念是我们所说的苏格拉底讲的共象,所有这些东西的那个共有的本质叫共象。这样的一个共象叫理念。比如说伯拉图他认为,我们刚才讲白马、黑马、黄马,有很多马,他说这些都是个别的东西,在这个个别的东西当中能够抽象出一种理念,叫马。比如说做个定义,四条腿,长什么样子,蹄子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叫做马。只要是符合马这个理念的一切动物都叫马。伯拉图认为马这个理念是最本质的。

同样的道理,比如说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包括友爱、公正,还有审慎、虔敬,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美德,他说这都是一种德性,但是有一种德性,最好的那个德性就是善。这个东西是对它的一个分有,他最后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层一层向上走的。什么叫向上走?就是有一个最高的理念叫善,有的是对善接近的那个理念,就是对善分有的东西更多一点。但是万事万物都是对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所以他说万物都有向善的本性。但是这个万物都有向善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但是亚里士多德这里又和伯拉图和苏格拉底不一样,他用了一个形式与质料。他认为万物都是从形式到质料的运动,从质料到形式的运动,而最终要达到那种纯粹的形式。正如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常举的例子,矿物它是没有灵魂,无机物它是没有灵魂的。但是植物有它植物性的仅仅只有生命机理的那种灵魂。而动物的灵魂里面比植物又高一些。

而人比动物又更高一些,因为人有理性在灵魂里面。比人更高的是什么?就是神,那就是纯粹的理性。当然这样一个序列的比对,并不是像希腊神话那样,它是一种理性的记录和思辨的考虑,它是一种理性的推理。纯粹的理性最高的就是神。在苏格拉底那里他还没有完全的能确认或者确信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而到了伯拉图这里,伯拉图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灵魂一定是不朽的”,当然也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有关。

苏格拉底主要是对智者学派的反驳。而在智者学派同时代或者更早一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探讨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当然对苏格拉底有影响,但是它更多探讨的是灵魂,认为人的灵魂是可以转世的,是不灭的,他的这个思想对伯拉图影响很深。所以说伯拉图在苏格拉底对灵魂是否不朽,不是非常确信的情况,他用他的理念说,他的回忆说,确认为这个灵魂一定不朽。当然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他认为人的一个纯粹的理性,一个分有,他这种沉思的活动是对于神性活动的分有,他没有完全指出来灵魂一定是不朽的,但是他认为理性是一个最神圣的东西。而且对于理性沉思的追求就是神学。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格拉底本身在伯拉图之后,包括亚里士多德,他本身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苏格拉底他在生活当中追求德性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并没有对其探索的对象进行一个理论上的界定。我们刚才反复讲,苏格拉底他确实已经说出众多的德性现象中间有一个共相,但是有时候也把这个相状、共相称之为实体。但是苏格拉底无法明确的对这种存在以及这种存在与现象诸形态的关系做出理论上的阐明。这是第一点。当然后来就把这一点做了一些修正。

其次,苏格拉底他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正反对立的区分。但是他缺乏对第三种现象存在的一个足够的认识。比如说他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在相互对立的现象之间做区分。但是他对于那种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的,有某种中间的第三种现象他没有做出很好的区分。比如说对于很多现象来说,我们不能够认为对人的判断说他如果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坏人,这个肯定不行,我们也不能说对于这样一件事物如果它不美就一定丑。但是苏格拉底对于这个东西没有探讨的很多,这是对他第三个现象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