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谢鲁江: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作为(6)

(二)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怎么判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讲,还是处在一个好的区间里的,但深层次的问题很严重。我是从《政府工作报告》里得出来的结论。从数据来看,属于一个好的区间,我们要稳在这个区间内,如果这个区间不好,就不会说要稳住这个经济运行的区间。但是,这个状态好,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这样来,表面上的形势比较好,深层次的问题比较严重,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经济宏观性增长,说起来很复杂,归纳起来就是四种情况:一个是高增长、低通胀。二是高增长、高通胀。我们的收入分成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名义收入,比如说挣工资,一个月挣了一万块钱,这是你的名义收入,然后这个一万块钱扣除了物价上涨之后的实际购买力,那是实际收入。高增长、低通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物价比较低,这样子我们的收入比较实在,就意味着日子好过,比较实惠。而高增长、高通胀大是名义增长收入很高,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高通胀就意味着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多少,抵消了物价上涨,跟过去差不多,甚至比过去还少了,这就是高增长高通胀。而这种高增长高通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增长带出来的高通胀,就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这还比较好一点,高通胀是高增长的一个后遗症;另外一个是高通胀刺激出来的高增长,政府多发票子,增加流动性,让物价涨上去,随之企业产品的价格都上涨了,生产至少在名义上是有利可图,企业就会扩大生产,一扩大生产就会扩大就业,一扩大就业工人工资就多了,工人工资多了,大家就买东西,经济就进一步活跃。所以,高通胀刺激出来的高增长的方法,一般在政府要刺激经济的时候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就是要用高通胀来刺激高增长,这是第二种状况。第三种状况就是低增长、低通胀。增长速度很低,物价也很低。像欧洲基本上就是这种状况。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走低,同时物价也很低,物价甚至都快通缩了。第四种状态是最糟糕的状况——滞胀,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同时存在。这样,老百姓日子就很难过了。一个方面,经济停滞了,大家收入都很低,甚至是失业;另一方面,物价飞涨,入不敷出了。

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数据,我们国家去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是7.4%,物价上涨2.0%。要是从这个数据来讲,我们国家还是属于高增长、低通胀,应该属于最好的状况。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经济基本上是停滞的,欧洲基本上是停滞的,美国经济有一定的起色,是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出来的,但是我们去年一年政府没有出台很强烈的刺激政策,而且还要消化前些年刺激政策的后遗症。一方面,我们没有刺激通胀。另一方面,对刺激速度来讲,中央政府层面,没有出台全面刺激速度的措施。在政府没有出台全面的(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刺激政策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还是出现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物价还没有起来,同时就业数量还超出了计划预期指标。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区间的。这是一个状况。

但是,从另外一个状况来分析,我们国家经济的深层次困难也是很严重的。

首先,经济增长就是靠总量和结构。

先看供给。供给,企业的成本在普遍上升,这种上升不是短期的,不是暂时的,是一个长期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成本水平会越来越高,就意味着过去很多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生产机会、创业机会以后不会再存在了,这个是很严重的。

像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对于北京安排就业,至少带动一批周边市场的发展,对活跃北京的经济起得作用很大,但是现在租房子的成本在提高,地价的成本在提高,交通等各方面负担越来越重,无论是环境还是交通的压力都承受不起了,就得往外挪。现在那里就通畅了,但是这个通畅是以经济增长点被消灭、被转移为代价的。但是转移出去,还有在北京时的兴旺吗?还有在北京时的活力吗?也没有了。并不是说北京的增长点挪到河北,河北就出来一个增长点,挪到天津去,天津就出来一个增长点。在北京成本太高了,但挪到外地,市场又失去了。所以,这个情况就很严重。我前面一开始就讲,经济的关键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得解决,既要有市场,另一方面技术和成本又能够承受。所以,我们现在就看到,所有的产业,不管是低端的、高端的、中端的,这个是严峻的挑战。另外,现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资金紧张,尤其中小企业现在几乎得不到贷款了。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消费、投资、出口都比过去有所增长,但是总的状况不是很兴旺,需求也不是很乐观。所以总量上也不是很乐观。

我们再看结构?产业结构也好,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也好,各个结构都有很严重的问题。产业结构,最突出的产能过剩解决不了。收入分配结构,虽然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来讲,从2012年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收入差距在缩小,扭转了过去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看收入分配结构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城乡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是这样的,从整个经济运行来讲,我们的经济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区间,所以,我们要稳在这个区间。另外,从经济的深层次来看,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还是带有全局性的。我们要强调,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狠抓改革创新,狠抓结构调整。根据这个状况所制定的一套政策,具体怎么做呢?我归纳了这么几条,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经济工作的核心理念,还是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的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我第一个问题讲的是一些客观的变化。那么,主观上,在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围绕着什么展开?我认为就是围绕着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来展开。

升级转型第一个要有新的动力、要开辟新的格局。比如说,中国过去以投资和要素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现在要改变为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为主,从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资本、依靠资本的优势到依靠人力资源,通过创新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一带一路”、自贸区、亚投行实际上都是在开辟新空间。所以,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就不光考虑速度,不光考虑GDP的数量,而是一个综合的考量,体制、结构、总量、发展都要考虑进去。所以,体制改革包括资本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体制创新、大学生创业体制创新、鼓励创新创业体制改革,还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总量空间的稳定;另外,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调整,民生的改善,环境的保护,这些方面都要考虑进去。所以,在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发展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了。

无论怎么繁重,真正的突破口是在这个地方——创新、创业、创造。我觉得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恨不得大声疾呼了:创新、创业、创造。创造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具体来讲,第一,要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政策的基本导向就是在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深度、广度的情况下,还要稳住经济总量的增长,把经济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呢?是总量和结构交替推动的。这个话可能比较机械。为了形象,我们解释一下。在某一个阶段,首先要形成一些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刚才讲的技术上可行、成本上可以承受,同时社会上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需求,这个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柱。技术上不可行,肯定不行;成本上太高了,企业受不了,肯定也不行;技术可行,成本受得了,但没有群众需要,没有市场也不行。所以,支柱产业首先供求关系是平衡的,这样的产业才能够成为支柱产业,才能够成长起来,才能够拉动下一步经济总量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打造这种支柱产业。像我们国家就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后,打造的是以家电产品为主的支柱产业。我们当时自己没有多少技术,就从国外引进,像海尔就是从德国引进的,广东的一些工厂就是从意大利引进的。这些企业就形成了支柱产业。中国恰恰又进入了城市居民大改善的阶段,家家都买电视机,家家都买洗衣机、电冰箱,市场需求非常稳定,连续二三十年。另一方面,技术上又可行。第三,我们又有廉价劳动力,又有廉价的土地,政府又有优惠政策。成本没有问题,技术没有问题,市场需求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就形成了以白色家电为主的产业,这些产业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使中国从几乎是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当然就拉动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后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一直进行结构调整,房地产、住宅、汽车又成了支柱产业。那现在呢?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家电不行了,房价也涨得太高了,老百姓要买也不是那么痛快地买。前几年大规模的消费都过去了,现在都是个性化的消费、细分化的消费。汽车现在虽然量很大,但是要想让中国的经济上一个更大的总量台阶,靠汽车、靠住宅可能就不行了。下一步靠什么支柱产业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再上一个台阶呢?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其次是成本上的可行性问题。另外,政府、社会要解决相应的市场需求问题,当然企业也要开拓市场需求。所以这样,可以有一些新的产业找到一些新的空间,经济就会增长。

美国也是这样。里根总统时期进行了结构调整,到了克林顿时期,美国的经济一直在增长,连续增长了100多个月,是美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时间最长的。等到克林顿下台,小布什上台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没有增长点了,产业革命的势头过去了,旧的动力没有了,新的动力没形成,小布什就找动力,最终找了两个动力:一个动力是打仗,一打仗军事工业起来了;另外一个搞金融,金融活跃了,华尔街活跃了。这两个人为刺激出来的经济增长点最后都失败了,一个仗打不下去了,留下了一大堆的财政赤字,所以打仗表面上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而是财政往里面扔钱。另一个金融的繁荣,次贷危机爆发。打仗最后带来了财政的危机,金融的繁荣最后带来的是金融危机。所以,这两个支柱一倒掉,美国陷入危机。奥巴马上台之后提了一个口号,叫做重新振兴美国的制造业,要把中国制造重新夺回为美国制造。美国现在拼命地找自己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现在有技术上的支撑,我刚才讲的新产业革命,以3D技术为标志,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制造业,使得美国制造又有了活力,至少技术上有竞争力了。美国又发现新能源,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上可行,成本上可行,美国现在出现了个性化需要的新的消费潮流,新的产业恰恰符合大规模的个别定制,市场需求也有了。所以,美国去年的经济比较好,美国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高的,有时甚至达到3.3%的增长速度。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如果结构没有问题,有总量空间,就全力以赴去推总量空间;如果总量空间很勉强了,一味再去刺激经济总量,那就会雪上加霜,表面上在刺激,背后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本届政府不采取强刺激政策,而要采取强改革的政策。改革干什么?改革的核心是为了调动社会的活力,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激发创新和创业,而创新和创业、社会活力最后都是落到结构调整上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重点要放在通过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不是靠总量的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现在政府的核心政策的一个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不能放弃总量。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总量现在想掉就掉,一门心思调结构,一门心思去创新,那不行。不稳定住一定的总量,对就业不好,对社会稳定不好,所以,还要保持一定的总量的数值,这是我们现在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要保证一定的总量水平,同时工作的重心又不能放在总量上,又要放在结构调整上,放在创新上,放在改革上,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政策组合稳中求进。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