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谢鲁江: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作为(4)

第六个特征是市场竞争的新形态,即: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也就是说,在竞争中,最强调从一种价格竞争转向一种非价格竞争;而在非价格竞争中,又更强调了一种新的组合模式的竞争。所以,大家知道,现在德国制造觉得挑战很大。德国人现在很着急,认为德国制造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成本没有中国低;另一方面,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又没有美国先进。成本又高,技术上又没有优势,德国人危机感非常强烈,所以就提出对德国的制造业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改造,重新打造德国的制造业,重新塑造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叫做德国的工业4.0。而这个4.0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信息技术融进去,形成一个智能化的制造。机器要有灵性,机器可以自动组合更新,包括大数据的应用,生产者、设计者、消费者的合一,这都强调了一种技术。同时,零部件是标准化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自由组合,组合成千差万别不同个性的东西。制造业不单是对生产者改造、对技术改造,甚至对消费来说也有改造。现在要把生产者、消费者组合在一起,重新打造一种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像美国叫信息2.0,韩国叫融合经济。我们国家过去提得也比较早,叫新型工业化,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用信息化来改造提升工业化,用工业化来推动信息化。但是,我们过去讲的都比较虚,不太落地,德国讲的东西都比较实,一听就知道他要做什么,比较落地。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强调这个。实际上就是,第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而非价格竞争的核心就是质量型和差异化。而要达到质量型和差异化,关键就是新的制造业产业模式的竞争。

第七个特征是约束力的问题,即: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于环境提的约束甚至比GDP都还强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也是发展的新模式。

第八个特征是宏观形式,即: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经济风险总体还可控,但怎么样看过去的一些问题?现在还有很大的压力。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很大的刺激政策。这个刺激政策当时对于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对于当时稳住宏观经济形势,确实起了一个很及时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大,一直到现在还处在一个消化期。所以,从宏观形势上来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就是强调,虽然问题很多,但还是不要着急,要保持调控的定力。所以,李克强总理讲的很清楚,虽然压力很大,但也不出台全面刺激的政策。李克强总理今年1月份在瑞士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会议上做了主报告。他强调,中国现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不要强刺激,而是强改革。这是本届政府核心政策的一个把握。当然,适当的刺激会有的,必要的刺激会有,但不会是很强烈、很全面的刺激。这就是保持一个宏观上的定力。

第九个特征是产业发展,即: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怎么成长?老的产业几乎是全面产能过剩的,新的产业虽然出现好的苗头,但是还不足以代替老的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的支柱。所以,中国经济实际上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旧的推动力量在逐渐衰减,但新的推动力量还不足以发挥全局性的重大作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产业怎么成长?我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更强调发挥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第二个,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以要改善创新的环境,打通创新的各个环节。第三个,给企业更大的自由空间。这就是自贸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政府的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包括企业登记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的核心就是企业登记制度。现在企业登记的门槛非常低,规定了工作时限,现在注册一个企业甚至两小时就可以批下来了,可以零注册资本登记企业,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等。然后现在开拓创业园区、孵化器,鼓励推动创客文化。我看到一个资料说,现在全世界把这种创客文化纳入国家级战略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中国,一个美国。给社会、给企业更大的自由创新创业的空间。另外,创新和创业有失败的可能,就有风险,所以在观念上、文化上也有改革。另外就是鼓励产业组织的整合。我们现在实际上和发达国家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们的产业组织不合理。产业组织怎么不合理呢?就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合理。所以,我们的竞争是非常无序的。我们有一个学员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是我国最大的三家建筑企业和日本最大的建筑企业的对比。中国三家最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效益差、竞争力差,难道是说明国有制不好、公有制不好?不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产业组织不合理。我们三家最大的企业,人很多,最小的一个有十多万人,最多的有将近二十万人;日本的企业,人不多,平均每家就是四五千人。我们这三家最大的企业,生产人员很多,一线操作工人(操作起重机,操作各种机器)很多,但日本这三家最大的企业是专家很多,有很多设计专家、技术专家、建筑专家、法律专家、金融专家、市场营销专家、谈判专家。所以,我们的大企业是以生产为主的企业。而日本的企业是以占领市场为主的企业,这种大企业负责抢市场,中小企业围绕着大企业形成一个分工协作的体系。也就是前面讲的专业化的竞争模式。其中还讲到,日本有父子三人,家里有一百多台大吊车、起重机,大企业抢下来活就包给他们去做,一年到头业务非常饱满。我们的企业可能就会养很多操作起重机的工人,可能一年中只有半年或者几个月有活干,但是其他时间工资还要开,机器的折旧、维护保养也占用了资金等,付出是很多的。所以,这是企业内部外部的组织形态不合理。因此,现在西方国家都不说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和产业的竞争。大企业、跨国公司更多的是这个产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现在特别强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