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消费与公共就业
进一步说,公共消费是指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支出以增加福利的消费。也有研究指出,公共消费由“一国政府花费在养老金和基础设施改善上的支出”。卡塞莉和文图拉提供了一个分析消费分配动态的工具,一个依赖于公共消费偏好的期限定性作用的因素。按照他们的研究,消费分配与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替代边际率相交。这个结果直接来自于每个消费者不同的替代边际效率的消费。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些新的推论,这就是,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抑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和缺乏公正,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个人消费。福利国家的过度公共支出抑制了经济快速增长是另外一个方向的例证。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仅仅靠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益于解决中国当前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在阶段性特征上下功夫,扩大这个阶段上的公共消费。“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建设,如街道、桥梁、兵工厂、海军基地、议会大厦、警察局和消防队,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所必需的。社会对这些公共建设本身有需要,需要就是其存在的理由”。(亨利·黑兹利特, 《一课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这里延伸的问题是,公共建设必须以民众的需求为宗旨。而不是为发展公共部门而发展公共部门,为公共消费而公共消费,为就业而扩大公共就业。这里要掌握一个标准,那就是必须使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保持和谐,不能因为公共消费而损害私人消费,也不能因为公共就业而损害私人就业。更不能因为扩大公共消费导致纳税人生产性投入不足,最终损害经济发展。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看,需要对公共消费和就业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虽然经济学家对政府消费的含义和间接影响意见非常不一致,但是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即政府的经济活动应该作为一个部门来分析,就像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一样”。(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118页)
如果用这个观点看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扩大公共消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总体上扩大公共消费的方向是对的,具体到公共消费内部的结构不合理,把过多的资金投到了社会不需要的领域,诸如道路、桥梁和机场等。而基本公共服务,诸如教育、养老服务体系等社会需求的投入不足。
以扩大公共消费拉动内需和促进分配格局调整
(一)扩大内需必须扩大大部分人的需求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扩大内需必须扩大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需求。因此,扩大内需首先是一个收入再分配的过程,要让国民收入更多地进入广大工人和农民的口袋。其次,扩大内需必须由向物质的投入转向人力资本的投入。
要把更多公共投入用于人力资本。中国的慈善捐赠要解放思想,要由过去的慈善捐赠主要用于设施设备投入转向对人的投入,用于慈善组织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用于慈善组织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对于扩大就业和消费与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效果是一样的。实事求是地讲,当前从事公益事业的大部分员工是作为职业的,而不是作为事业的,作为职业者的慈善人士同样需要就业和消费。通过职业慈善人士来开展各种慈善活动,特别是能力建设、社会服务,具有一对一的性质,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在最近几年的调研和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建设中争资金、争项目,而往往对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问题考虑不足,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营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项目建成后缺乏足够的运营费用、合适的运营体制和运营机制,结果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闲置。这类现象,在基本公共服务、文化、环境保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都曾有所发生。近年来,一些地区利用国债和地方财政建设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由于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缴费有难度,设备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