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价值准则(4)

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价值准则(4)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深厚的传统。如果从爱国人物及其事迹的角度去观看这种历史和传统,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战国时的弦高犒军、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现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誓死归国献身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家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当代杰出援藏干部孔繁森赤胆忠心为人民的事迹,都堪称爱国道德的典范,也都是爱国价值的呈现。从数不清的爱国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热爱祖国的伟大的中国人始终明白家与国的重要性,历经风雨沧桑的中华民族也始终懂得和熟悉国家观念与自身存在的重要关系。出于对国家的珍视和对爱国观念的反思,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情感和简单的热忱,伴随着对民族国家的命运的关怀和思考升华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爱国主义。因此,不管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目标有什么样的变化和更新,也不管国家的内涵和结构有什么样的革故和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价值范畴。在过去,爱国常常被视为一种道德追求和道德行为,实际上在道德选择的背后和深层,起支配作用的乃是对自我与祖国关系的价值权衡与价值判断,即价值观。在历史上,爱国是民族精神的内容和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爱国主义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现时代,将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提出来,所强调的正是在变化中不变的自我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那种价值关系。

敬业的观念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社会并非稀有罕见。实际上,不少中华文化思想的圣哲先贤们都重视且强调“敬事”之德,中华民族在其精神追求中也强调“业精于勤”、“敬业乐群”。譬如,春秋时期的孔子曾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的治理原则;南宋时期的朱子也曾解释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强调做事的专一和不随性、不任意;近代学者梁启超对此的解释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还专门写下了《敬业与乐业》的文章,认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引用唐代名僧百丈禅师教化弟子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和故事来阐述人对于生活和职业的态度。不过,相较于历史遗训和传统义德,敬业的观念在现时代更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敬业观作为内容之一,把敬业作为公民的价值准则,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的“业”指的是人们的日常工作,即通常所谓的职业和事业,而敬业的价值观要求在针对职业和事业的价值权衡中应保持对它们的重视、忠敬乃至敬畏,这就最需要趣味、责任和担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职业,不管是哪一种职业,对自己职业予以全身心的投入、始终保持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是敬业。如果将这种个体性的敬业观推而广之,扩大开来,上升为整个中华民族对待共同事业的价值观,那么这种敬业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了。我们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事业,也是囊括了每个生活在现时代的中国人安身立命、成功通达之职业的根本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实现改革创新在现时代中无疑最需要敬业的精神和价值。不能否认,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某些从业者中间,敬业的精神和品质要么不够显著,要么丧失殆尽,完全呈现出对职业和事业的倦怠与应付。故此,倡导培育敬业的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所需、时代所需。

诚信和友善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范畴,也是“信”和“仁”的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素有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讲究仁义友爱、宽厚慈善,历史上的中国人也有讲诚信、重友善的传统。《韩非子》中曾经记载了一则“曾子杀猪”的故事,讲的是曾子为了兑现妻子哄骗小孩的一句戏言而杀猪烹彘的故事。虽然是妻子的一句戏言,但在曾子看来却关系到成年人及其言语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大人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信守诺言、给婴童树立守信形象的重视,而从秦朝末年楚国人季布的“一诺千金”和商鞅的“徙木立信”,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于诚信以及确立社会诚信的重视程度。当然,不仅仅是在古代,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秉持诚信友善美德的人。几年前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的孙东林就是一个重信守善的典型例子。孙东林是湖北武汉黄陂人。他和哥哥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了赶在大年之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弟弟孙东林硬是赶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手中,兄弟俩20年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广为传播,他们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被誉为“信义兄弟”。可以说,在中华思想文化系统内,作为道德价值观的诚信和友善与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相通的,在价值要求上是共同的,在价值目标上是统一的,在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在传统伦理道德框架和语境内的诚信友善规定为社会主义的公民价值准则,实际上是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要求,更加符合了当代中国亟待加强社会信任关系、个人诚信品质和人际友爱程度建设的严峻现实。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努力让每一个公民恪守诚信底线,诚信待人,宽容友善,彻底净化美德受抑、恶习猖獗的不良社会空气和道德生态,形成良好、崇高的社会道德风尚。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中国人价值观系统的演进史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基本品性。这些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现实要求,但却始终有一条贯通一致而且绵延不绝的精神线索。由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传统文化中所涵养的仁义礼信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因此也是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民族品性和精神追求的基本精神范畴。换句话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时代和王朝中,虽然其具体要求有别,但却是永久而持续的命题,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归结起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既有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也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实践特征。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价值内核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和反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专门并且集中针对公民素质的价值标准,它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标的,是中国精神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价值之魂。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