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就把专项转移支付逐步转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就由地方政府自己来决定这个钱怎么花,支出决策就能够更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现在这块改革已经启动了,一旦专项拨款改成了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后,地方政府应该有一个方案,在落实的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第四个板块,公共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对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比如说地方政府要发行债券的话,第一张最重要的表叫政府资产负债表,就是财务报表,因为投资者是根据对你的资产的评估来判断购买你的债券有没有风险,就像上市公司一样,上市公司要定期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等,政府也要定期披露。第二张非常重要的表叫收入费用表,这里指的不是支出,而是费用。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支出,就是现金支出,不是一个成本概念。收入费用表能够很清楚地给出一个成本费用的概念。行政管理费是一笔现金流出,数额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还要加上固定资产的折旧,这就是一个成本概念了,再加上公务人员退休以后的退休金分摊,还有其他损耗等等,这些都包含在成本费用的概念中。
还有一个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管理和负债的管理都属于财务管理。资产负债表里面的资产有一项叫现金,现金是最好的流动资产,政府现金管理包括现金流入流出的预测,国库现金余额的利用。
这些就要求财政部门的工作也要调整,要利用《新预算法》以及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以这些文件和法律为依据,调整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的关系,主要是一级预算单位。现在财政部门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各个部门,一旦各个部门拿出专款这把尚方宝剑,使得财政部门好像再没有特别的监管途径。现在怎么去监管、约束和引导预算单位,而不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呢?财政部门的工作要想从被动变主动,最好的路线是什么?我认为理想又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好两个抓手,第一个抓手就是部门预算和决算报告的编制,严格按照《新预算法》和其他相关文件的规定,对政府和部门的预算报告提出要求。财政部门必须要通过预算报告,制定标准化、通俗化,同时还符合《新预算法》的规定,而且规范要全面规范,要公开透明。同时,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还要对绩效指标等内容提出要求。第二个抓手就是预算程序,要通过进一步理清改进预算程序来理清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现在财政部门的地位、工作模式、职责分配,都使得财政很难在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财政部门不仅仅是通过给政府提供资金,还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改革建议,通过理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支持政府的治理。过去我们讲财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就是收了多少税,支出了多少钱,以此来衡量财政做出的贡献。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更有效果的方式来支持改革开放。
《新预算法》里面还强调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一个是预算执行报告,一个是决算实行报告,这两个报告都要经过本级审计部门的审计,审计以后还要报本级政府审定,审定以后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所以说《新预算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文件提升了审计在公共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第五个板块是债务管理制度。关于债务管理,在《新预算法》和其他相关文件都做了特别的制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比较甄别,把地方的债务区别清楚,哪些是属于公司的债务,哪些是属于银行的,哪些是属于政府的,其次要对政府的债务有所区别。眼下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把快到期的债务还清。接下来就按照《新预算法》中的规定,管理好以后的债务,债务要纳入预算管理,任何部门现有的债务、打算举债的债务、要偿还的债务,必须要向人大申报。今后我们要提高各级人大在预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人大代表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代表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