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假就业”何以见怪不怪(2)

摘要:2015年毕业季即将到来,749万高校毕业生又将面临“最难就业季”。由于就业率事关高校的招生、考核,因此不少学校的学生被要求开具假三方协议、伪工作证明,造成就业率掺水,在这方面统计、监管亟待完善。

 就业率事关招生、考核高校面临双重压力

据了解,早在1999年伴随着中国高校扩招正式启动,教育部开始公布就业率,它是反映高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专业设置的指挥棒。2004年底,教育部就提出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之后连续多年都提及这一要求,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当年高校扩招让很多学校盲目开设新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就业不佳,反映出专业设置不合理、招生规模过大等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认为,通过就业率来倒逼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对学校来说,就业率既是领导部门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依据,这就意味着就业率关乎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饭碗,必然会带来内部的考核压力与外部的竞争压力。在压力下有些学校就会出现‘假就业’情况。”这名工作人员说。

ZZ5Q_D@)}2{TJVJ95X2GD}D

(图片说明:4月26日,几名毕业生等待参加合肥包公街道邀请的企业组织的招聘面试。)

据了解,教育部2013年下达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要求,2014年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送机制。有的学校内部还有自己的奖惩机制,如班级达到一定就业率老师可获得奖金。

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和他们家长而言,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无疑是择校的重要依据,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老师陈思锦告诉记者,学生可能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印象来择校,家长几乎都是看重就业率了。

面对内、外双重压力,就业率也因此成为高校的命门。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通过让学生保研、多读一个双学位等方式减轻就业压力;有的高校则直接强迫学生“假就业”,轻者天天电话催促、辅导员约谈;重者以论文查重、答辩相威胁,甚至不发毕业证。

除了学校和老师有压力,毕业生自己也怕签不到三方协议。有些毕业生为了避免档案被打回原籍、丢失干部身份等可能遇到的麻烦,就会主动签一份假三方协议。他们认为签了这样的“假三方”可以保住干部身份,对今后工作职称评定等都有好处。

UE3J@{7%8[RH72EZ0)_TG3A

(图片说明:   5月10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一名女大学生从一家用人单位招聘宣传牌旁经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